• 89阅读
  • 0回复

前所未有的事业——我国农业综合开发评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5-23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

  前所未有的事业
——我国农业综合开发评述
周清泉 蒋亚平
一股汇集了千军万马、声势不凡的热流,在幅员广阔的黄土地、黑土地、红土地上涌动,这就是我国近两三年蓬勃兴起的农业综合开发工程。
无论是在有数千年的中华农耕史上,还是在新中国四十余年曲折的农业发展道路上,这都是一项前所未有的事业。在国务院领导的办公桌上,在地方政府的会议室里,在农民的田边炕头,人们筹划着,期待着,行动着。这是一场目标明确的攻坚战,一个为我国农业走出徘徊,增强综合生产能力的“大动作”。
前所未有的规模
我国近几年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的帷幕,是在相当严峻的形势下拉开的。
自1984年获取历史性丰收后,我国种植业生产连续几年徘徊,农业生产条件也日趋恶化。国务院领导同志一针见血地指出:“农业问题到今天,已不是修修补补就可以解决的。根本问题主要出在综合生产能力不足以登上新的台阶。”
另一方面,我国农业又有很大潜力。全国有中低产田10亿多亩,有荒地5亿亩,草原和草山草坡60亿亩,可利用淡水养殖水面8500万亩,尚未开发的沿海滩涂3000万亩,若能合理开发利用,将增加巨大的生产能力。
基于这种状况,国务院决定加强农业综合开发,先是将各地上交中央“取之于土”的耕地占用税“用之于土”,设立土地开发建设基金,后又增加预算外调节基金等五项资金来源,建立农业综合开发基金。这项基金,以增产粮棉油肉糖产量、增强农业发展后劲为主要目标,以改造中低产田、开垦宜农荒地、推广良种和农业科学技术为主要内容,实行农、林、牧、副、渔综合开发,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国家每年扶持各地的资金有10多亿元,地方各级政府最少也要拿出等额的配套资金,中国农业银行也拨出一笔专项贷款。这三笔资金加在一起,每年约有40多亿元,如果加上乡村和农民自筹资金,这一笔钱估计每年可达五六十亿元。对于长期患“投资饥饿”病的我国农业来说,这是一个不小的数目。
这也是一场大战役。1988年是用这笔基金进行大规模农业综合开发的第一年,即对11个省、区立项,由国家投入8亿多元。东北有黑龙江的三江平原,吉林的松辽平原,辽宁的辽河口三角洲;主战场是涉及冀、鲁、豫、苏、皖五省的黄淮海平原;还有浙江的杭嘉湖平原以及新疆的棉糖基地、广西的糖料基地。
去年,又有8个省、区进入大规模开发的行列。长江中下游川、鄂、湘、赣的丘陵、盆地的开发治理得到重视;内蒙古、海南、宁夏也得到相当数量的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基金;黄河口三角洲被单独立项开发。
1990年的开发又有新的特点,即适当向西北的黄土高原及西南的云贵高原转移,帮助这些长期大量调入粮食的省区,提高粮食自给率,这不仅可减少调入粮食的财政补贴和运输压力,对当地全面发展经济也有着重大意义。
至此,全国已有26个省、市、区有了由国家大力资助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为支持这项工作,国家物资部门每年还配套10亿元的专用农业生产资料,各省、市、区也千方百计增加对开发区的柴油、化肥、农药、农用薄膜等供应。
前所未有的经验
与过去的常规农业相比,目前的农业综合开发一个十分突出的特点,就是立项开发,即把农业开发变成一个个类似工业的工程项目来建设。凡是立项开发的项目,都要递交项目设计任务书,不仅要有明确的开发治理任务和要达到的开发目标,还要有经过论证的具体可行的措施。
开发区和开发项目确定之后,资金、物资不再像以前那样“撒胡椒面”,而是按项目分配和管理;不是农、林、水各部门各干各的,而是农业、林业、水利措施配套实施,资金、物资、科技集中投入,形成了一个上下左右齐心合力、音色丰富的农业大合唱。在合力的作用下,农业开发效果非常显著,许多地区出现了“田成方,树成行、渠成网,路桥涵闸配套齐全”的新面貌,呈现了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的新局面,真正做到开发一片,成功一片。
国家支持的资金也与以前有了重大区别,一半为无偿支援,一半为有偿扶持。更多的是靠贷款和农民自筹,体现了农业投入的主体是农民群众,国家扶持的资金只起着“启动”和“引发”的作用。国家有偿扶持的资金收回后,继续用于农业开发,这有利于建立资金良性循环的机制,雪球越滚越大,不断壮大国家用于农业开发的资金力量。如果说,开征耕地占用税用于农业开发,采取“取之于土,用之于土”的办法是开拓性的尝试,那么,国家扶持资金一半实行有偿使用,滚动使用,也是一种创新。
注重效益是农业综合开发的一个基本原则,在比选项目时,优先选择那些潜力大、投资少、见效快、效益好的项目。不仅看开发潜力大不大,还要看领导重不重视,群众积极性高不高,这也是考虑立不立项的重要依据。因此,目前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一般都引入竞争机制,采取招标承包的办法,对激励先进、鞭策落后,起了很好的作用。
农业综合开发是一种由政府出面组织的经济行为,不仅注重经济效益,也注重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例如对边远少数民族地区的农业开发,对长江上游水土流失的治理,对河北省坝上(张家口、承德地区)生态农业的建设,更多的是考虑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注重科技投入是提高效益的关键环节。这在目前的农业综合开发中得到特别的注意,科技人员也因此受到特别的欢迎。据初步统计,河北省参加农业开发的科技人员有1.5万人,河南省有1万人,山东省有5400人。中国科学院、中国农科院、北京农业大学都有众多专家参加全国农业综合开发。北农大在河北省吴桥县搞“吨粮田”试验,全年亩产粮食983.5公斤,比全县平均亩产高出近一倍。
前所未有的效益
仅仅是两年多时间,我国的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已展示出相当明显的效益。
据不完全统计,1988年和1989年国家立项开发的19片开发区,到1989年底,已改造中低产田3100多万亩,开垦宜农荒地606万亩,造林1700多万亩,改良草场70万亩,扩大灌溉面积577万亩,改善灌溉面积337万亩。
具体到一些省,情况更是喜人。山东到1989年底,已改造中低产田343万亩,开垦宜农荒地30万亩,造林33万亩,改良草场24万亩。去年遇到大旱,全省15个地市中,9个增产,6个减产,增产的都在黄淮海开发区。河南1988年在黄淮海平原163个乡搞开发,1989年就增产粮食5亿公斤、棉花55万担、油料1720万公斤。
经过两年多的实践,各级党政领导普遍认识到农业综合开发的重要性、必要性,把它看做农业登上新台阶的突破口,实现2000年农业奋斗目标的战略性措施,摆到了重要议事日程上来抓。广大农民看到农业开发确实给自己带来看得见摸得着的经济收益,他们对待开发的态度,也由以前的“要我干”,变成现在的“我要干”。这无疑是干部群众思想认识上的一大收获。
农业综合开发前景诱人,但还需农林水各部门大力协同,国家、地方和农民群众共同努力,坚持扎扎实实地干,并在资金、物资技术等投入方面保持稳定、逐步增长。这是我们的结论。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