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5阅读
  • 0回复

炼塔与人——独山子炼油厂培育企业精神纪实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5-23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

  炼塔与人
——独山子炼油厂培育企业精神纪实
刘望仲
沧桑悠悠。新疆独山子炼油厂已经历了53个春秋。
旧中国留下来的仅仅是两口蒸馏锅。50年代初,独炼厂由中苏合营,年处理原油能力7万吨。如今该厂的年生产能力已达到了300万吨,可生产溶剂油、燃料油、润滑油等7大类、130余种产品,其中14种产品出口。独炼厂已跻身于全国大型炼油企业行列。“独炼人”在攀登高峰的台阶上洒下了辛勤的汗珠。这晶莹的汗珠中闪现着“独炼人”的精神风貌。
1985年8月末,独炼常减压装置改造工程已临后期,可由于缺少起吊设备,施工急用的32吨减压塔填料无法运上塔顶。负责这一施工项目的独炼机械厂厂长李元辰心急如火:减压塔填料不能及时运上塔顶,将会拖延整个工程的工期!这一天下午,他组织全厂工人、干部人力搬运填料。大家将填料装进麻袋,在施工用的脚手架上,全体人员上下摆开,下边递,上边接,一个传一个,硬是靠人力,用5个多小时将32吨填料运上了塔顶。机械厂完成了人力运填料到减压塔顶这一艰巨任务后,独山子矿区党委书记王德华将机械厂职工的这种精神称之为“李元辰精神”。
如今,“李元辰精神”已花开独炼厂各个角落。
独炼是一个老厂,改造任务很重,近年来,独炼设计处的同志,平均每人每年完成的工作量,相当于上级定额的四五倍。
1989年8月的一个星期天。独炼厂催化裂化装置再斜管中耐高温的龟甲网脱落,塔体已被烧红,面临穿孔的危险。检修车间主任李太成接到抢修命令,二话不说,拉了几位电焊能手就赶到了现场。塔体烧红部位温度高达600多摄氏度,热浪冲得人难以靠近。焊工们戴的石棉手套,不一会儿便被烤裂,他们换上新的接着干。手被烤出了泡,但大家全然不顾。经过一昼夜的苦战,他们完成了抢修任务,保证了装置的安全生产。
120泵房是独炼厂延迟焦化装置的一座泵房,也是一个班组。自1967年投产以来,这个泵房一直安全生产,从未影响焦化装置的运行。这个班的工人们严格要求自己,机泵和管线常年纤尘不染,泵房的门窗和地板干净闪亮。泵房的操作记录更是为人称道。泵房投产22年来,工人换了一茬又一茬,但他们一直用规格整齐的仿宋字书写操作记录,字的大小、间隔距离整齐得令人惊叹!
120泵房是个代表,独炼的严细管理是出了名的。
1987年9月,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西北区域设备管理评审组来到独炼厂。专家们攀高缘低,细查细看。最后鉴定:独炼全部设备静密封点38万多个,泄漏率为0.32‰,低于国家对无泄漏厂的考核指标,无愧于“全国第一家无泄漏厂”的称号。时隔两年,1989年10月,评审组又来独炼厂检查工作。他们检查了离厂区7公里的独炼厂水站,看到水站闪闪发亮的机泵、整洁的工房,感叹道:“像大庆人一样,‘三老四严’‘四个一样’独炼人做到了!”
1989年3月下旬,独炼机械厂加工车间接到一批紧急配件加工任务。任务超过该车间正常加工能力一倍多,可配件必须在一个月内加工完毕,否则将延误本厂大修工期!加工车间领导向职工们发出了“不计时间、不计报酬、抢时间、争速度,顾全大局,牺牲个人利益,坚决完成紧急配件加工任务”的倡议,6小时后,便有29名职工自愿参加,组成了突击队。他们利用现有设备,两班倒,第一班从上午9点干到晚上12点,第二班从下午6点干到次日凌晨6点。饿了啃干馕,渴了喝口开水。几位老职工不顾体弱多病,也参加了战斗,有的人脚站肿了也不肯退下来。加工急件期间,这个车间平均每人每天完成了16个工时的工作量,可大家没多拿一分钱的奖金。1989年4月下旬到5月底,正值年度设备大修,北京等地发生了政治风波,独炼工人不受干扰,埋头大干,加班加点,使检修工程提前5天完成,为厂里增加收入1000万元。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