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9阅读
  • 0回复

“夫妻井”的奉献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5-24
第5版(国内专页(政治·法律))
专栏:

  “夫妻井”的奉献
郭修生 葛庆海
这里,是黄河三角洲边远的荒原。在一眼望不到头的原野上,有胜利油田的一些偏远、分散的油井。这些不便集中管理的油井,都由一对对夫妻常年住井、管井。人们亲切地称之为“夫妻井”。
阳春三月的一天,我们来到荒原尽头的桩30井。这里,一间板屋,一口油井。空旷的原野上,只有枯萎的野草和呼啸的狂风,没有村庄和树木。
住这口井的是一对结婚才一年多的青年夫妻,男的叫王维征,24岁;女的叫安玉霞,23岁。小安在沂蒙山老家时,曾在电视里看到过胜利油田的壮丽景象。她同王维征结婚后,才来到这偏僻的油井。这儿与她想象的大不一样。她怎么也没想到,这里吃水要靠汽车送,买菜要跑40多里。遇上雨雪天,汽车进不来,就得接雨水,吃雪水。没菜吃,啃干馍是经常的事。
“苦吗?”小安笑了笑对记者说:“苦点倒还能受,寂寞叫人难忍”。是啊,小安在老家时,是县城一个托儿所的保育员,整天和孩子在一起,热热闹闹。而在这里,听不见热闹的人声,更不用说看戏看电影了。整天听到的是抽油机单调重复的声响和野外狐狸的怪叫声。年轻轻的哪能受这份寂寞之苦。她后悔过,苦恼过,也想过要走。然而,当她想到国家需要石油时,便毅然留了下来。她说:“一走近油井,一想到祖国各地需要石油,什么苦啊,寂寞呀,全都忘到脑后了。”王维征接着说:“要说不苦,那是假话,可国家需要石油,这里需要人,咱还能说不干!?”这平凡的话语中,闪烁着石油工人对社会主义祖国深深的爱。
陪同我们采访的胜利油田的同志告诉记者,像生活条件这样艰苦的“夫妻井”,全油田共有200多座,年产原油55万吨以上,相当于一个玉门油田的年产量。
“夫妻井”上的工人们像一棵小草,不择土壤,不选环境,忘我工作,默默奉献。
住河75—3岗的徐佃义、刘秀华夫妇,守护着3口油井已度过了整整15个春秋。15年,没有进过一次影剧院,没有过一个星期天、节假日。他们的女儿莲莲长到12岁,还是8岁那年爸爸才领她走出荒原,到过一次油田基地。
这对中年夫妇,对生活没有任何的奢求,而对油井却充满着深情。前年6月的一天,夫妇俩肩并肩沿公路到井上干活,被后面驶来的汽车撞进路旁的沟里,造成徐佃义双脚粉碎性骨折,刘秀华大腿骨折,双双住院。出院后他们又回到油井。徐佃义看到采油队2名工人在替他看井,心里很不是滋味。虽然这对夫妇落下了伤残,拄着拐棍走路,但硬是赶走了那2名工人,决意要留下来继续管井。采油队领导看他俩住井困难太大,决定调到队上干点轻活,但他们怎么也不肯。无奈,采油队长发出“扣发”一个月奖金的“处罚命令”,想“逼”他们调离,也没有奏效。徐佃义恳切地说:俺俩住院,国家花了上万元。俺能给国家出点力,再苦再累,心里也舒坦。今年春节,他在小屋的门上端端正正贴了一副对联:上联:国运兴隆千家喜;下联:党恩浩荡万户春;横联:油井平安。
在这对夫妻的精心管理下,三口井成了有名的“长寿井”,设备平均免修期达400天以上,比过去延长了近一倍。光检修费一年就为国家节约七、八万元。我们粗略算了一下,15年来,夫妻俩共为国家生产原油5万多吨,价值700多万元。
一天上午,我们冒着蒙蒙细雨,来到永68—1井。这是一口气井,住井的是一对中年夫妇。这对夫妻不仅同年同月同日生,而且有着相同的志向。男主人马成时是位共产党员,对工作兢兢业业;女主人王芹平性格爽快,热心支持丈夫的工作。他俩管理这口井已有4年了。
马成时很少考虑个人得失。他的二儿子谈过几个对象,姑娘到他家一看,扭头就走了。
年近半百的马成时,对石油事业的热爱胜过一切。有一年冬天,他患重感冒,高烧39度多,几天很少进食。妻子劝他看病,他说撑几天就过去了。妻子无奈,只好给他穿上两件棉袄陪他上井。后来一名采油工路过这里,发现他脸色不对,硬把他拽到自行车上,带着他到五、六里外的镇办医院看病。经医生检查,需立即输液。本来要输2瓶,可刚输完一瓶,他嫌耽误时间太长,拔下针头就要走,医生一把拉住了他。他夜里8点多回到家里,立刻拿上工具,冒着凛冽的寒风,直奔油井。爱说爱笑的老伴王芹平对记者说:“俺这老头子,他把井看得比命还珍贵。”                 (新华社供本报专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