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6阅读
  • 0回复

“祖国最有用武之地”——记哈尔滨工业大学李晓明教授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5-25
第5版(国内专页(教科文))
专栏:留学归来

  “祖国最有用武之地”
——记哈尔滨工业大学李晓明教授
徐江善 常玉礼
瞧模样也就20多岁,实际年龄三十有二。李晓明如此年轻,却已跻身教授行列。
“心情愉快,浑身总有使不完的劲儿。”李晓明微笑着说。
“说心里话,回国两年多的最大感触是:真正干事业,还是祖国最有用武之地。”
1982年李晓明在哈尔滨工业大学毕业后赴美留学,以优异成绩先后获得史蒂文斯大学硕士和博士学位,并被该校聘为教师。他的聪明才智赢得了师生的赞誉。1987年,他荣获美国史蒂文斯理工学院杰出助教称号。
听说他回国了,哈工大的领导对他能否回母校工作确实心中无数。
小李是湖北省沙市人,爱人也在湖北。家乡的湖光山色珍藏着他许多美好的记忆。
他到北京、上海走访考察了10多家高校和科研部门,有的答应安排他的妻子工作,有的许诺报到即可得到住房。
考察末站是哈工大。计算机系要建立博士后流动工作站,按规定,必须有一名从国外学成归来的博士方可批准建站。
一道道寄托厚望的目光投向李晓明。高寒地区的寒冷化作阵阵暖流,涌遍他的周身。他决定在这儿建功立业。
进站后,李晓明将全部心身投入科研和教学之中。他与有关人员紧密配合,拟方案、搞论证,与老教授商讨,与年轻同行切磋,教学、科研硕果累累。
他在人工智能和新一代计算机结构研究领域创造性地开展了研究工作,成功地实现了专家系统程序设计语言OPS5的软件移植,这项成果被国家科委作为863计划阶段成果之一;他主持的推理加速部件研制使专家系统硬件运行效率成倍提高;他参加研制的多机系统填补了我国计算机领域的一项空白。
仅仅两年,伴随着一系列科研成果的还有20篇学术论文和新的学术思想——“数值协处理器指令集的重定义”概念问世。
记者问:“以你的才华,在国外是否发展更快、成就更大?”略为沉吟,李晓明回答:“我的心情一直很舒畅,就我而论,在国外未必会取得这么多的成绩。我在美国大学教过一年书,继续留在那里,不外乎还是教书,搞科研大都是给别人当助手。在国内则不同,科研可以挑大梁、唱主角,实践的机会比国外多了,成果自然就多。尤其是哈工大有一批以事业为重、无私奉献、爱护青年的老教师和领导。”
李晓明满怀深情地讲起一件件小事——
学校从国外引进超级微机,验收工作责任重大。李仲荣教授热情推荐李晓明以技术负责人身份主持验收,还推荐他出席国际青年计算机学术研讨会。郭福顺教授是全国高校教材编委会编委,他主动要求退下来,要李晓明接班。
李晓明的博士后生涯结束了。他已回绝了北京一家条件优越的科研单位的邀请,决定继续留在哈工大工作。他递给记者一份博士后出站工作总结报告,在“感受”一节他写道:一切有志青年都可以在祖国这个广阔舞台上尽情地施展自己的才华和抱负。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