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1阅读
  • 0回复

火红熔炉炼新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5-25
第6版(读者来信)
专栏:调查汇报

  火红熔炉炼新人
本报记者 罗华
去年9月,一些国家机关和中央新闻单位,安排了一批新分配工作的大学毕业生、研究生赴首都钢铁公司进行为期一年的劳动锻炼。半年多来,他们是如何生活工作的,有哪些收获和提高?最近,记者去首钢作了采访,同在那里劳动锻炼的一些大学毕业生、研究生们交上了朋友,了解了他们的一些真实感受。
新我形成于劳动实践中
这批大学毕业生、研究生绝大多数是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念了10多年的书,过的是单一的校园生活。对这次到首钢劳动锻炼的意义,一开始他们并不十分理解。
到了首钢后,他们被分到首钢北京钢铁公司所属的试验厂、初轧厂和小型轧钢厂,同一线生产工人有了直接的接触,也在工段、班组参加了力所能及的劳动。他们帮助工人师傅割钢丝绳、切弯钢、换天车横梁、挂吊钩、装废钢、推料车等,初步掌握了电焊、气割和钣金工技术,学会了独立操作均热炉揭盖机、轧钢机。在试验厂锻炼的大学毕业生,还依次深入到炼钢、连铸、值班长、炼铁、修理等岗位,和工人一起“三班倒”。一样的满脸、满身油污缩短了他们和工人之间的距离,共同挥洒的汗水凝聚着他们和师傅们的情谊。他们经常向师傅们请教,互相交流思想;师傅们也乐于和他们聊天、拉家常,把自己的喜怒哀乐袒露给他们。工人身上的优秀品质和实实在在的生活作风深深感染了他们。一位大学毕业生在思想小结中写道:“在同工人师傅的接触中,原来的一些观念逐渐解体,我开始重新寻找自己的位置。旧我被突破了,它形成于校园生活内,带有很强的主观性和片面性;新我开始确立,它形成于沸腾的劳动实践中,显得丰满而实在。”
学习工人阶级献身精神
在首钢锻炼的日子里,大学毕业生、研究生真正体会到了工人出汗的滋味。北京外国语学院毕业生谢川说:“初轧厂轧钢工段操作台上的工人每天上午8点钟开始工作,下午4点钟下班,中间除了短暂的停机待料外,几乎没有休息时间,连午饭都要轮换着去吃。我计算过操作650轧机的一位师傅的轧钢速度,平均每分钟轧4块钢,即每15秒钟轧1块钢!在8小时工作时间里,工人们的神经始终绷得紧紧的。我在操作台上锻炼的两个多月里,从未见过一个工人迟到或早退,没有一个工人在工作时间溜号或干私活。”与谢川同在一个工段劳动的北京大学毕业生杨武军说:“有时轧钢机出了故障,1000多摄氏度的钢坯卡在轧机中,工人师傅立刻飞奔到轧机旁,用撬棍翻撬钢坯,炽热的钢坯把工人的裤管都烤糊了,稍不留神就会被烫掉一块皮,但工人师傅们没有一个后退的,直到把钢坯用钢缆捆好吊出。当师傅们回到操作台时,全身上下已被汗水湿透了。我有次问他们干嘛这么玩命,他们异常惊讶地望着我说:‘这是我们的工作呀!’”这样的事情,大学毕业生、研究生还见过许多。北京大学毕业生徐怀谦说:“你不能不佩服工人们的献身精神和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如果说大学里盛行的个人奋斗、自私自利、贪图安逸的坏风气曾一度使我对社会失望的话,那么今天在首钢,我从工人师傅身上看到光辉的未来,感到一种人格力量的鼓舞,使我充满了对生活的信心。”在工人师傅的带动下,大学毕业生、研究生变得扎实肯干,乐于吃苦。工人师傅为了照顾他们,车间里的重活、累活一般都不让他们干,但他们却再三请求参加艰苦的劳动。中国人民大学毕业生袁新文说:“清炉坑是试验厂炼钢车间最苦、最脏、最累的活,炉坑内粉尘度很高,温度高达六七十摄氏度。当我下到四五米深的炉坑内,还未开始工作,就被呛得大声咳嗽,汗水一个劲地往下淌。我顾不得这些,和师傅们一起干起活来。干了不到10分钟,师傅硬是催我上来,我感到头晕目眩,像在蒸笼里蒸过一样。我只干了几分钟就累成这样,可工人师傅却是长年累月地在这里干啊!”在劳动中,复旦大学毕业生袁践郑重地向小型轧钢厂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她说:“我义无反顾,因为我觉得在工人阶级的精神里,有我崇敬向往并要追求的东西。”
以主人翁态度对待工作
首钢连续11年利润递增20%,首钢生产的许多指标在世界同行业中都名列前茅。大学毕业生、研究生希望搞清楚的是,工人们旺盛的工作热情到底是从哪里来的,工人们是不是在为金钱而干,在为规章制度而干?通过观察了解,他们得出结论:金钱具有诱惑力,事业才有凝聚力,工人对企业的感情并不仅仅是靠工资福利来培养的,更重要的是来源于主人翁责任感。在初轧厂劳动的谢川曾经历过这样的场面:劳累了一整天的工人刚要交岗,出钢辊道出了故障。按规定,下班时间已到,他们完全可以不管,但工人们放弃了休息,投入了抢修。小型轧钢厂热轧工段的段长、副段长经常是早晨7点钟就到厂里,晚上七八点钟才回家。这种自觉的加班是没有报酬的。在去年底车间中修时,几位副段长一连几夜没合眼,一心扑在工作上。
杨武军曾在初轧厂劳资科帮助工作。他说:“劳资科的几位师傅整天都伏在办公桌上写啊算啊,几乎没有一刻是闲着的。有一次劳资科分配‘挂率工资’,由于人数多、计算较复杂,整个劳资科都投入了核算,白天自不待说,晚上还加班,接连几天,把分配方案搞出来了。但是,大家发现这一分配方案还有些小问题,又毫不犹豫地推翻重来。这样反反复复四五次,历时近半个月,一个较合理的、大家满意的分配方案终于制定出来了,而师傅们已是精疲力竭了。工人师傅这种认真负责的精神使我深受教育。”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毕业生王川说:“我接触到的几位师傅技术都相当高,活干得地道、漂亮,并且乐于动脑筋,找窍门,不断完善技术,改进工艺。从他们那里,我接受了这样一个信条:做什么事都要努力把它做得最好。”大学毕业生、研究生逐渐把自己看成首钢的一员,与工厂、与工人师傅同喜同忧;对分配的工作任务都力图认真完成,一丝不苟,工作忙时,也习惯于像工人一样,加班加点,任劳任怨。
在半年多的劳动锻炼中,这些大学毕业生和研究生干了不少活,增长了不少见识和才干。他们还结合自己所学专业特点,协助首钢搞些专题调查研究,尝试着写些文章,或赞颂工人师傅的先进事迹,或给首钢的工作提出有益的建议,一些文章还在报纸上发表。
武汉大学毕业生卢雍政说:“在首钢的这些日子里,我不仅懂得了一些生产工艺流程,掌握了一些技术,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如何做人,认识国情、民情也是从首钢开始的。我将十分珍惜这段经历,在首钢劳动锻炼的收获,将使我终生受益。”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