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8阅读
  • 0回复

关于电视剧《十六岁的花季》的争鸣综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5-28
第6版(文艺评论)
专栏:

  关于电视剧《十六岁的花季》的争鸣综述
上海电视台录制的电视连续剧《十六岁的花季》播出后,《文汇报》和《文汇电影时报》发表了一些对这个剧的不同意见。
中学生李菁认为,本剧贴近中学生生活,许多细节和语言都发生在中学生周围,它不是平面的而是立体地写中学生,把中学生活融入了一个时代和社会的大背景中。九十年代的中学生,其思维方式与前辈不同,喜欢用自己的眼光来看待生活,如剧中涉及的出国潮、脑体倒挂、第三者插足、打击报复等一类事情,将中学生渴望成长、有时又难免对一些社会现象感到迷惘的心情揭示得淋漓尽致。本剧没有写成“中学生道德准则”,简单地提醒中学生应该怎样,而是让中学生用自己的眼光来判断。文艺评论工作者王纪人认为,本剧走出了同类题材拘泥于校园的规范,以一种散点透视的方法,把校园、家庭和社会生活勾连起来,辐射出更加广阔的社会现象。
中学生章哲倩则认为,一部好作品不仅应真实地反映生活,还应引导生活。如剧中涉及到的男女学生朦胧感情问题是我们身边经常发生的,作为青春片,它应该指导我们来看待中学生这个年龄层所面对的诸多问题,而不应该只是“反映”。
一些老师、校长、教导主任对本剧有一些保留,原因就在于感到本剧有些地方使理解跨过了一步,变成了原谅和姑息;或者理解得不足,没有能够很好地教育。现实生活中不是所有问题都有答案,但大多数问题,特别是根本问题,还是有答案可寻的。文艺作品耳提面命的说教固然不好,但如果连倾向性,连基本是非都没有了,那也不是我们的文艺应有的态度。中学生向扬认为,剧中各类社会问题谈了不少,但对于前途、出路这些最为本质、中学生最关心的问题电视剧中却反映得不够。中学教师张文瑶认为,编导没有更深入地开掘教育价值观上的根本性冲突。让童老师完全随心所欲地按个人意愿处理问题,并且一帆风顺,有点理想化。
在谈到剧中对教师、学生艺术形象的塑造问题时,大家的意见也有明显分歧。中学生曾惠和王岚认为,剧中的学生形象身上,有自己的影子,这些学生形象是真实、可信又可爱的。干部张荣震认为,剧中表现了一些中学生犯规违纪事件,并非所有中学生都能正确理解它,对这一复杂情况,作为家长、教师、文艺工作者切不可放弃对青少年教育引导的责任。
剧中的童老师是编导着力刻画的当代中学青年女教师形象,几位中学生及教师认为这个人物有人情味,迎合了当代中学生希望有这样一位好老师的心理。中学生贾敏认为童老师不仅年龄与他们相近,更主要是心灵上与他们相亲。童老师将心比心,既不伤学生的心,又指出前进方向,跟这样的老师在一起就有劲。可惜他们周围的“童老师”太少了。中学教师施耀严则认为作为一个教师,童老师负有教育帮助学生健康成长的神圣责任,光做学生的朋友不够,还应当好严师。
(东仁)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