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5阅读
  • 0回复

沧海桑田三年间——江苏省滨海县农业综合开发纪实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2-15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

  
  ——江苏省滨海县农业综合开发纪实
  史书联
3年前,新任县委书记洪志爱和分管农业的副书记易正全踏上了江苏省滨海县的土地,他们不约而同地一眼看中了这个县大量的非耕地资源。
滨海县地处苏北平原,东临黄海,面积208万亩,其中荒水、荒滩、荒地等非耕地资源就达百万亩,仅废黄河滩地和沿海滩涂就有22万亩之多。滨海气候对农作物生长十分有利。“这真是一只金饭碗啊!”他们惊叹滨海资源的富有。但迄今为止,这个县还是财政倒挂县。“捧着金碗要饭吃”,这就是摆在刚上任的县委书记们面前的严峻现实!
“只有让人们认识手中的金饭碗,才能彻底扔掉讨饭棍。”3年来,县领导成功地将百万人民的注意力吸引到百万亩非耕地资源开发上来,仅去年一年,荒地改水田就达2.5万亩,今年可稳产1000万公斤水稻,差不多等于增加一个乡的面积和产量。吸引力究竟来自何处?3年实践说明——
引力来自效益
去年夏插时节,县委书记洪志爱来到废黄河边,看到在黄河故道上新开垦的水田里,人们坐在小板凳上,挖一揪土栽一撮秧。同行的人边看边摇头说:“这样的沙板土,能长出稻谷来吗?”转眼到了秋收季节,老洪又转到这里,望着齐胸高的稻子,问一位老大爷:“水稻长得怎么样?”老人乐呵呵地回答:“长得好,长得好,一亩能收500公斤。”村支书也喜不自禁地说:刚开发的田块,单产410公斤,高的田块在500公斤以上。老洪颇有感触地说:“效益才是最好的动员啊!”确实,明显的效益才打得动农民的心。滨淮乡群心村朱安奎、朱安友等13户农民组织联合体在废黄河滩地上开发1000亩荒滩,当年就收获20多担棉花和14万公斤粮食。这种效益激发了全乡开发的热情,全乡3年搞荒滩开发收获皮棉2.25万担、粮食495万公斤、养殖产品91万公斤,总收入达1510万元。
当农民被明显的效益扣紧心弦的时候,县委、县政府响亮地提出对全县非耕地资源实行“全面规划,分区治理”的战略方针,当年主攻目标就定在废黄河5万亩荒滩上。开发滩地,先要解决水的问题。昔日黄河故道,大潮时海水倒灌,洪水时一片汪洋,于是,县委、县政府组织30多位水利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实地考察、反复论证,紧张工作3个多月,最后拍板:在废河道中心开挖河中之河——中泓。当时,不少地方都将“扛大锹”(即搞水利)列为农村工作的难点之一,这个县采取“推磨转圈、先后受益”的方法,有效地集中9个乡镇5万多民工在近百里的废黄河线上为废黄河“开膛破肚”。3年“推磨转圈”,合计搬掉400多万立方米土,修成了一条宽30多米的大河,数百年僵死的故道从此有了自己畅通的“命脉”。水系贯通后,群众开发的热情更加高涨,地处下游的临淮乡,组织全乡19个村3000多民工在东杨庄村2600亩河滩上协作治水,开挖大小沟渠33条,建成1000亩稻田、300亩鱼塘、500亩种谷和种果栽桑的良田。
引力来自典型
滨海县沿苏北灌溉总渠北岸的“七乡一镇”,有江苏省“穷中之穷”的名声,总面积达90万亩,除37万亩耕地外,还有53万亩非耕地资源,占全县非耕地资源一半以上。这些非耕地资源,大部分高低不平,人们形容是“饺子田、疙瘩路,楂角泡桐刺猬树。”坎北乡的黄泥、夹河、张庄等村,解放以来没有挖过河,也从来不信挑河治水能脱贫。
面对这一现实,县委、县政府决定树好典型,吸引农民开发。该县在天场乡扬庄、徐坍两个村,连续投资兴建了两个圩区,当年发展水稻1500亩,增产粮食40万公斤。金灿灿的稻子,使七乡一镇抱着“金饭碗”讨饭吃的农民看到了希望。天场乡马套村的男子汉都外出干活了,一位50多岁的老队长和一大群妇女围住下去调查情况的几名干部说:“我们不要国家救济,只请你们帮造一座电灌站就行了,我们在家的妇女也能开渠整地搞旱改水!”
样板发挥了作用,典型吸引着群众,从前年10月中旬开始,全县先后建立各级样板工程600多个,其中县级样板工程5个,乡级样板工程110个,村级样板工程500多个。新港乡在建样板工程的过程中,每年平田整地3000亩,效益十分显著。振东乡在开发非耕地资源中,除粮食作物外,还发展大片何首乌、羊角椒等特种经济作物。八滩镇潘庄、老滩两村出现的连片千亩旱田典型更加引人注目,小麦、夏玉米两熟亩产达1185公斤,在“穷中之穷”的地方竟然出现了全江苏省旱粮高产冠军!
引力来自政策
开发百万亩非耕地资源,效益和典型固然能吸引农民,更重要的是还要有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符合本县县情的政策。用政策来鼓励、引导农民开发非耕地,走上脱贫致富路,是滨海县的又一成功之举。1989年3月20日,滨海县人民政府正式下达了《关于开发利用非耕地资源的几项规定》,就全县开发非耕地资源的组织、负担、经营形式、优惠措施、开发效益、保护开发者的合法权益、加强服务以及收益分配等,逐一作了明确、具体的规定。
正红乡南尖村有一片长期荒废的芦苇滩。乡党委、政府广泛宣传县里有关政策,明确提出对芦苇滩实行招标开发,并提出延长承包期,用法律手段保证承包人的合法权益。南尖村村民徐实辞去乡办厂的工作,回村组织另外4户农民集体应标承包开发,同村里签订10年承包合同。合同生效后,徐实等5户农民投资2万多元,实行林、柳、鱼、禽、稻综合开发。只一年,徐实等5户就生产5万公斤稻、5吨鱼、2.5万公斤柳条,户均收入超万元。
开发的硕果使滨海人民看到了脱贫致富的希望。一个更大的综合开发热潮正在滨海兴起。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