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51阅读
  • 0回复

乡影·乡音·乡情——周总理与四位“淮安同乡”的往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2-15
第6版(文件·报告·回忆录)
专栏:

  乡影·乡音·乡情
——周总理与四位“淮安同乡”的往事
  秦九凤
周恩来同志12岁离开家乡求学、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后来他作为共和国总理,日理万机,“衣锦”而未能“荣归”,始终没能再回家乡淮安一次。但他对养育过自己的那片故土,始终怀着深厚的情感。无论是他青少年时代写的作文、书信,还是他后来与家乡亲人的谈话,都无不流露着他对故乡的深切怀念。这里记述的,是他生前在繁忙的国事活动中偶然遇上的4位“淮安同乡”回忆的往事。
(一)
建国初的1952年,我们国家第一次举办戏曲会演。参加的有来自全国各地的23个剧种,是一次名伶荟萃、群星璀璨的大聚会。会演结束后,起源于周总理家乡的淮剧被点名到北京怀仁堂为党和国家领导人演专场。上海人民淮剧团的筱文艳、何叫天演出的《千里送京娘》和《种大麦》两出小戏情节生动,妙趣横生,博得台下一阵阵掌声。演出一结束,多年没有看过家乡戏的周总理就大步流星地来到后台和演员们握手,祝贺他们演出成功。当有人向他介绍到筱文艳时,周总理高兴地说:“你的戏演得很好,祝贺你!”筱文艳心里感到一股暖流涌过,眼睛里蓄满了一眶泪水。这时,周总理又告诉她,刚才毛主席也看了戏,他说你们的《种大麦》舞蹈不错,就是戏剧矛盾少了些。筱文艳马上回答说:“谢谢总理转达主席的指示。我们回去一定好好修改。”周总理一听她那一口地道的苏北乡音,两道乌眉立即扬了起来,睁着他那一双炯炯有神的大眼亲切地问:“你是哪里人呀?”
“江苏淮安人。”筱文艳兴奋地回答。
“噢,那我们还是同乡呢。”周总理忙又搭上另一只手并轻轻摇晃着,“你老家在城里还是在乡下?”
“在乡下,东乡车桥。”
“车桥?不错。小时候我和家里人去赶过一次庙会,是从涧河坐小船去的。”周总理马上陷入深情的回忆,停一下他才又问:“你回家过没有?”
“我5岁离家,20多年了还没回去过。”筱文艳是童年随父母逃荒到上海,后来从艺的。她第一次见到总理,当然不能详细诉说。
“我老家在淮安城里,也几十年没有回去了。你如有机会回去,代我问乡亲们好。”
“好,我一定记住,回去给您向乡亲们问好。”
这就是淮剧演员、淮安籍姑娘筱文艳第一次见到周总理的情景。之后,周总理还趁在上海开会的机会,专门看了筱文艳等演出的淮剧《水斗》、《断桥》等戏,还为筱文艳题写了“努力学习,精益求精”的勉词。1956年,筱文艳偕上海人民淮剧团第一次回到故乡淮安,为家乡父老们演出了她的《秦香莲》、《水漫泗洲》等拿手戏。她牢记周总理“向乡亲们问好”的嘱托,从剧场演到广场,从城里演到乡下。
(二)
1960年下半年,江苏省淮安县淮城镇新城村的曾树英从淮城初中(今淮安市第三中学)毕业考取了南京体育学院。那年冬季的一个晴朗天,曾树英拖着两条乌黑溜光的大辫子,穿着苏北人常穿的蓝色棉外套,带着农村姑娘的乡土气,与同学们一起去中山陵游玩。正当他们在200多级石板台阶上拾级攀登时,突然从人群中发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周总理陪外宾也来中山陵游览了!游人顿时高兴起来。周总理也亲切地向人们笑着,还不住挥起他那负过伤的右臂,向游人招手致意。
大概是曾树英一身苏北姑娘的打扮引起周总理的注意吧?当她走到他老人家的身旁时,总理那双充满智慧的目光突然停在她的身上,用不大的嗓音亲切地问:“今天休息吗?”
“不,我是从淮安来的。”曾树英怎么也想不到周总理会问她话,加之她到校上学时间还不长,竟激动、慌乱得语无伦次。
“淮安?!”周总理的一双大眼露出了惊喜的神色,连忙伸过手来,紧紧握住小曾姑娘的手,对身边的西哈努克亲王说:“真高兴,我在这里碰上了老乡。”接着,周总理又拉着她,把她介绍给西哈努克亲王及其夫人莫尼克公主。曾树英红着脸,和两位贵宾一一握手。
“周总理遇到了老乡!”敏感的新闻记者们都知道,总理离家50年了,还从未回家过一次,今天意外地碰上了老乡,大家都为他高兴,纷纷围了上来,听他们谈什么,还不时忙着记笔记。周总理立即对记者们说:“这个消息不要登报,也不要宣传。”说完,周总理就像对待一个久别重逢的老乡,拉着曾树英的手,一齐朝中山陵上登去,边走边和她拉起了家常。
“家乡的人现在生活好吗?”
“好,很好。”
“市场上有蔬菜供应吗?”
“有。”
“卖多少钱一斤?”
“我……不知道。”周总理问得这么仔细,使曾树英这个在家靠父母、到校吃食堂的小姑娘无法回答了。
周总理慈祥地看着曾树英,语重心长地对她说:“你们青年人要注意多关心社会上的事情。我像你这么大年龄的时候,对社会上的事就很关心了。”
曾树英一边点头,一边深深感到内疚。她心里默默地想:总理这么简单的问话,我怎么也答不上?周总理好像觉察到了姑娘的愧疚,就换了话题,问她家里还有哪些人,生活过得怎么样,还问她入党了没有。周总理就这样拉着曾树英的手边走边谈,一起登上中山陵,直到从祭堂里出来才松开。曾树英目送着周总理走下台阶的背影,不由地落下两颗幸福的泪花。
(三)
那是1965年7月5日,周恩来总理、陈毅副总理出访回国,在途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时,不顾旅途劳累,来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石河子农场,看望由内地来新疆支边的青年。
中午,周总理、陈副总理和大家一起在兵团石河子招待所餐厅就餐,兵团领导指着端菜的服务员姑娘高兴地对周总理说:“总理,这姑娘还是您的老乡呢!”周总理笑着点点头,望着站在面前身穿白上装、蓝布裤的短发姑娘,慈祥地说:“好,今天老乡招待我,我一定要吃得更多些。”
吃好饭,周总理和招待所的服务员、厨房大师傅们握手道谢。当周总理走到刚才那位白上装、蓝裤子的姑娘面前时,亲切地抓住她的手问:“小姑娘,你的家是江苏什么地方的?”
“淮安的。”姑娘仍然显得很腼腆。
“淮安的?!”周总理用力地摇着姑娘的手,显得十分高兴,“那更是老乡了。你叫什么名字?”
“我叫李正兰。”
“是木下加子李,正大光明的正,花木兰的兰?”
李正兰姑娘赧然地点了点头。
“你看,到底是老乡的话听得懂,我都猜对了。”总理又是一阵笑声。“你是淮安城里的还是乡下的?”
“是北乡钦工的。”
“你是什么时候到新疆来的?”总理又问。
“是1959年支边来的。”
“噢,到新疆6年了。你想过家吗?”
“有时会想家。”
“是的,一个热爱祖国的人是没有不爱他的家乡的。我离家已经50多年了。”周总理说着,还伸出5个指头比划着。他老人家就像对待自己的亲属晚辈,谆谆教诲说,青年人响应党和国家号召,远离父母,投身祖国的边疆建设,这很好,也很光荣。你们一定要尊重边疆的兄弟民族,和他们搞好团结,扎根边疆,安心边疆建设。“新疆和江苏都是好地方。你看,石河子的天和我们淮安的天不都是一样的蓝吗?”
在场的人都静静地看着这先后离开淮安的一老一少,听他们那亲如家人的一问一答,向他们投去敬佩和赞许的目光。
第二天,周总理要离开石河子了。临行前,他和陈毅副总理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生产建设兵团负责人陪同下在招待所大门口与大家一起合影留念。参加的还有劳动模范、支边青年代表以及招待所的服务员、炊事员等300多人。周总理还特意把李正兰叫到自己面前,留下了“淮安姑娘”偎依在周总理膝下的照片,也留下了300多张幸福的面孔。
(四)
1971年6月12日,周总理陪同外宾访问南京。那天上午,铁道部浦镇车辆厂和化工部南京化学工业公司的基干民兵们被通知到麒麟门,为贵宾表演打靶和列队欢迎客人。打靶结束后,民兵们排起整齐的队列,威武雄壮地接受周总理和贵宾们的检阅。那时,芳龄24岁的阚素华也是浦镇车辆厂的基干民兵。她是个1米70的大个子姑娘,因此,列队欢迎时总是排在队尾。她远望着周总理那矫健的身影,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她多么想跑到总理面前仔细看上几眼或者向总理问个好啊。然而,她不能!因为她是个经过严格训练的基干民兵,懂得必须遵守纪律。其实,参加表演、欢迎的民兵谁不想靠前一些啊!周总理好像早就看透了大家的心思。欢迎仪式一结束,他就陪着贵宾绕场一周,好让场里人都能就近看到他们。
当周总理健步走到阚素华的面前时,见到这位大个子姑娘戎装一身,威武俊秀,便意识地停下脚步,伸出温暖的大手,亲切地问:“你这么高的个子,哪里人啊?”
“淮安人。”阚素华挺直身子大声回答着周总理的问话。
“你知道我是哪里人吗?”周总理显得很高兴,紧跟着追问一句。
“知道,也是淮安。”
“那好,我们是同乡啊!”
“是……”阚姑娘凝望总理的两眼模糊了。
忙于陪同外宾的周总理,实在无暇同阚素华这位老乡拉家常,他紧了紧握着阚素华的手,语重心长地对她说:“你们要后来居上啊!”说完,周总理留下深情地一瞥,留下对年青一代的深切期望,陪同贵宾匆匆离开了靶场。
周总理一行刚刚离开,场内人就沸腾了。他们把阚素华围了起来,问刚才周总理和她谈了些什么,有的还要和她握一握刚才由周总理握过的那只手。人们尽情地欢笑着,与阚素华这位“淮安姑娘”一起分享着周总理亲切关怀的幸福……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