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7阅读
  • 0回复

回忆邓子恢同志二三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2-15
第6版(文件·报告·回忆录)
专栏:

  回忆邓子恢同志二三事
  周戈千
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我党杰出的农村工作的领导人邓子恢同志离开我们十多年了。
我在邓老身边工作多年,回忆他在长期主持农村和农业工作中,非常注重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从土改到合作化,特别是三年经济困难时期,邓老都亲率工作组,深入山区和平原广大农村,访贫问苦,蹲点调查。他除了与基层干部接触外,还经常不断地走到田间地头、农民家里,和群众促膝谈心,问寒问暖,商讨如何迅速改变贫穷落后,生产致富,以及怎样搞好干群关系等。身为党和国家领导人,邓老下到基层时,从不搞前呼后拥、兴师动众的场面。他穿着简朴,没有架子,平易近人,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见了他,都亲切地称他“邓老”。干部敢向他反映真实情况,群众愿意向他掏真心话。他每经一地,离开前,还总要到厨房里或服务人员的住地,向大师傅和工作人员致谢、鼓励。大家感动地说:“邓老真是位好领导。”由于邓老长期深入实际,注重调查研究,体察农民疾苦,同时又博大胸怀,不计个人得失,出于公心,向党中央和毛主席提出过很多真知灼见的决策性主张。例如,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紧紧依靠工人阶级和巩固工农联盟问题、坚持群众路线问题、关于农业集体化的速度问题、1958年农村大刮“五风”问题,以及农业合作化必须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等重大问题。其中,许多都得到了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的肯定。
60年代初,当我国遇到经济困难时,经常收到全国各地农民群众和基层干部给邓老的来信,向他反映农村情况,不少人在来信中说:“我们这里,照邓老说的办法(指包产到户的责任田)做了,生产上去了,生活改善了,干部和群众的关系也好起来了。”邓老日夜操劳国务,无论工作多么繁忙,他老人家对群众来信,都要亲自过目。其中,大部分批交秘书和有关部门处理外,还有一些他亲自写信答复。邓老常向秘书和工作人员说:“老百姓愿意写信来,敢于反映情况和问题,说明对共产党信任,我们要以对待自己亲人来信的心情,回答人家提出的问题。”困难时期,不仅群众来信多,上访的人也很多,凡是找上门来的,邓老都要挤出时间,亲自接谈,使下边的干部和群众心情紧张而来、高兴轻松而去。
邓老还有一个值得人们效法倡导的长处,多年来他担负党和国家许多要职,无论是开大会、小会,作大小报告,邓老很少照稿念,他不让秘书和其他助手为他写讲话稿,凡是我知道他做过的大小报告,绝大部分都是他事前亲自写好讲话提纲去讲的,讲起来,既有理论,又很实际,生动活泼。所以,人们都喜欢听邓老的报告和讲话。
邓老的生活,很简朴,进北京后他长期和工作人员,以及家里人住在几间并不宽敞的普通平房里,至今他的夫人和子女们也未搬动。室内设备简单。每当盛夏酷暑,屋顶炎热暴晒,房间温度常达摄氏30多度,邓老只好躲在一间阴暗潮湿的地下室里乘乘凉。他的衣着朴素,饭菜一般。他没做过西服,唯一的一套西服和一双皮鞋,还是出国时或在国内会见外宾时穿一下。三年经济困难时期,机关服务部门曾在他的一间会议室和卧室里铺了地毯,他说:“困难时期,老百姓不得温饱,为我铺这样好的地毯,没有必要!”硬是撤掉了。为了度过暂时困难,邓老带头发动家人,在自己的院子里和房前屋后,开荒种菜,养鸡喂猪。
邓老很重视教育自己的子女,对子女要求很严,生活安排,精打细算,不允许他们铺张浪费,搞什么特权。要子女们养成勤奋好学、朴实节俭的美德。多年来,他和他的夫人以及子女们生活都很简朴。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