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阅读
  • 0回复

车上车下话“独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2-15
第8版(副刊)
专栏:

  车上车下话“独立”
  晓红
北京电视台这几天正在播放《同心曲》,其中一集叫《城市动脉》。电视中提到:没有挤上车的乘客喊:“车上还有空,挤一挤!”待到挤上车后,态度骤然大变:“别挤啦,人满啦!”
我也每天挤车。我曾试着采取“超然”态度。不过,人不太多的时候,似乎还可以“超然”一番;遇到特挤的时候,竟回复自我,失掉风度,不那么“雅量”了。
车上车下,立脚点不同,态度也不同,这是没有办法的事。社会生活中的立脚点问题,比坐车要复杂得多,但加以抽象,也大体如此。
这几年,颇有几位“精英”讲独立,什么人格独立、意识独立、精神独立、立论独立,“不带任何依附性”,不为“外在力量”所驱使,不走“他人设定的思路”。
“精英”们讲的独立,当然不是指“国家独立”、“民族独立”。一个国家从殖民桎梏下解放出来,这当然是人们梦寐以求的。“精英”们自然也不是指一般意义上的“独立思考”。人为万物之灵,有发达的大脑,自然应该有思想,有见解。随波逐流,人云亦云,总是不好的。但讲“独立”,总要“立”,总要保持一定的方位。一个人,在阶级社会里,要受阶级地位的局限。到了没有阶级的时候,真理、谬误,唯物、唯心,先进、落后,革新、守旧,你总要站在某一边,不能超然物外。正像鲁迅说的,不能自己用手提着耳朵,就可以离开地球一样。
高喊独立者,是否真的那么“独立”,那么超然,只“听从心灵的声音”,只“顺从科学逻辑的运演”?我们试试看。一位“精英”作了这样的“运演”:五四时期,文人是启蒙者,他们的人格是独立的,作品是丰富的,后来呢?接受了马列主义,依附于“外在力量”,自我丧失了,创作枯萎了。有的人还从文学的“运演”进入政治的“运演”:马列主义是强加于人的,中国搞社会主义是一场“历史的误会”。这样的观点,戴季陶、陶希圣不是这样讲的吗?西方有些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不也是这样讲的吗?何言“独立”?去年平暴后,几位高喊“独立”的人,有的投入美国大使馆,有的去了台湾,成了卑劣的乞食者,何言“独立”?
高喊“独立”的人,果真希望你独立吗?文坛老将陈涌独立思考了一番,写出很有说服力的文章,受到一些人的围剿。去年春夏之交,有的大学生经过一番思考,决定不参加游行示威,受到一顿臭骂。可见,他们反对随波逐流是假的,反对依附也是假的,让你“随”他们的“流”才是真的,而绝对不容许你逆他们意向独立半寸!
气候不同,价码不同。前几年,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泛滥时,“中庸”受贬,“倾斜”成了时髦词汇。不但是“倾斜”,简直倒转了180度。平息暴乱后,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刚刚得到清理,有人又进行歪曲,旨在“保持原状”,何须认真!其实,过去讲“倾斜”,现在讲“何须认真”,目的是一样的,都是不让你讲话。这也难怪,车上车下,立脚点不同嘛!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