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3阅读
  • 0回复

为大学生提供了解实际的“窗口”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6-01
第1版(要闻)
专栏:

  为大学生提供了解实际的“窗口”  
本报评论员
本报5月26日发表了两篇通讯:《面对实际的省悟》和《大开眼界后的思索》。前一篇通讯和今天发表的《一次社会实践后的思考》,介绍了黑龙江省6名研究生参加全省党风廉政大检查之后受到的教育和启发,后一篇转载自《解放日报》的通讯,记录了上海市40多名大学生、研究生参观重点建设工程时的赞叹和反思。人们从中可以看到,年轻的大学生、研究生毕竟是我们社会主义制度下培养出来的,是四化建设大业的接班人,他们是热情好学、积极向上的,是可塑性很强的。一旦走向社会,逐步了解我们国家的过去和现在的真实情况,亲身感受到千千万万共产党人和广大人民群众一起为建设祖国而艰苦奋斗的气息,目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卓著成就,并且在这个基础上作一番认真的思索,就会拨开那些“别有用心的传闻”所造成的迷雾,对国家的进步和当前的形势作出比较符合实际的判断,对自身的长处和弱点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从而激发起“用自己的出色行动去撞开新世纪大门”的雄心。
在如何做好大学生工作的问题上,这两篇通讯和今天发表的文章,给了我们一个重要的启示,那就是要尽量多创造一些条件,多提供一些机会,让大学生们走出“相对封闭的环境”,深入到火热的实际生活中去观察和体验。哪怕是到社会上去走一走,看一看,打破一下单纯的“教室─图书馆─宿舍”的“铁三角”,也会有积极的效果。
这一代大学生是在改革开放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这个大环境,对于大学生们树立起追求现代化、建设现代化的信念,无疑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但不可否认的是,由于大学生们与社会接触很少,既缺乏实践锻炼也缺乏政治经验,不了解从旧中国到新中国的艰难历程,不理解中国为什么选择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社会主义道路;当然,也没有弄明白我国的改革开放究竟应该沿着什么方向走。由于思想教育工作上的失误,再加上极少数顽固坚持资产阶级自由化立场的人的煽动和蛊惑,结果就使得一些脱离实际的大学生思考问题的观点和方法发生了偏差。现在看来,要想深入地解决这些问题,除了坚持正面宣传、正面教育,继续清除资产阶级自由化在校园的影响之外,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适当地组织大学生走出校园,或请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各方面的组织者、工程指挥者、英雄模范人物上讲堂,帮助大学生了解社会,感受劳动人民的建设生活,知道广大群众的思想和要求。上海的一位研究生参观了重点工程建设之后说:“在我们的周围,游荡着太多的牢骚和敷衍,一些人正千方百计地奔向另一个世界,这使我感到很沮丧。但是,当我看到有千千万万的人在为祖国而献身、奋斗时,我又有了信心。在我们这块土地上,有着那样惊天动地的伟大实践,有着那样可亲可敬的伟大人民,悲观失望是没有理由的。”这就是许多大学生深入社会之后思索的结论。
当然,在实际生活中,大学生们也会看到许多落后的东西,看到工作中的缺点和不足,接触到我国在发展中的各种难题,这一点不要紧。只要善于引导,帮助他们用正确的观点去比较和思考,相信他们会从中获得正确的结论,会日益走向成熟,会更加意识到自己所承担的历史重任。
如何安排大学生走向社会?这几篇文章所报道的事例也有一定的典型意义。这些大学生研究生所接触的实际生活,都是当前政治战线和经济战线贯彻中央指示精神狠抓的大事。深入到这样的实际生活当中,大学生研究生们既能从广大党员和劳动人民的优秀品质、光辉业绩中受到感染,也能从这些关乎全局的斗争与建设中体会到党中央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黑龙江的一位研究生感慨地说:“没想到党在党风和廉政建设上做了那么多工作。”是的,一旦深入实际全面地了解了情况,那些偏颇的“感觉”也就会澄清了,对自己的使命和选择也就会认识得更清楚一些。
我们希望各地党政领导机关从当地实际情况出发,积极创造条件,为大学生们了解社会、了解实际提供更多的“窗口”,也希望社会各界对这类活动给予支持,以使大学生们从更壮阔的实际生活中汲取营养,将理论和实际更好地结合起来,把自己锻炼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所需要的人才。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