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9阅读
  • 0回复

盖得广厦千万间——访中国农房公司总经理徐勤舫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6-02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

  盖得广厦千万间
——访中国农房公司总经理徐勤舫
赵泽琨
中国农房公司总经理徐勤舫太忙了。这不,刚刚送走一拨客人,另一拨人又上门了。还没谈上几句,长途电话又催着他。自然,话题尽是有关农村商品房的。瞅空儿,记者在他办公桌对面坐了下来。
在农村,最能体现改革开放带给农民实惠的景象之一就是那一排排漂亮、别致的新居了。据统计,10年来,全国农村新建和改建住房达62亿平方米,相当于建国后前30年农村建筑面积的两倍。搬进新居的有8600多万户。这其中,有一批商品房,是中国农房公司及遍布全国城乡的300多家农房建设单位营建的。
农房公司是怎样把部分农民的建房热情引导上经济、科学的轨道,并为国家回笼游资的?徐勤舫操一口川东话,有板有眼,仔细道来。
“亲帮亲,邻帮邻。东一摊,西一块,前房后屋四合院”,是我国几千年来农村延续下来的建房特征。就是在农村建房热初期,人们也没摆脱这个旧框框。徐勤舫喜忧参半地说,改革以后富裕起来的农民开始讲究住得漂亮这是好的,但“建房热”也确实带来了一些问题。
徐经理主要讲了三点。首先是大量耕地被占。10多年来,全国村镇建房占用耕地面积占全国建设用地的一半以上。二是“建房热”的持续高温,使农业生产投入受到影响。1988年,农村人均收入比1978年增加了4倍,而农民人均住房支出却比1978年高出20倍。三是农村盖房规划设计跟不上,施工质量差,造成死伤和严重浪费。据抽样调查,这几年村镇建筑工程有一半以上的农民工程为无证设计,30%左右是无证施工。1978年以来,南方某省新建农民住房60%以上设计不合理,质量低劣,不少农房发生倒塌事故。此外,农民“建房热”加剧了社会物资的供求矛盾。一些地方的农民买不到材料,便动用刀斧,乱砍滥伐,毁田烧砖。1984年,国务院批准成立的中国农房总公司,就是想探索一条新路子,通过为农民提供从设计、承建和出售商品房的配套服务,逐步把村镇住房建设纳入科学的轨道。
农房公司成立后,是怎样打开农村市场大门的?徐勤舫坦诚地说,农房公司虽是企业,但更注重服务。为了赢得农民信任,他们高标准,严要求,建筑材料、施工,全力保证质优价廉,商品房出售公平合理。1984年上半年,农房公司开发的第一批农村商品房建在江苏无锡市,对象是太湖渔民。有人说,渔民肯定得被狠敲一下子。可事实作出了回答。渔民住进了非常满意的新屋。每平方米才花了100来元。比自己建既省事又省钱。一传十,十传百,太湖边的渔民、农民都找上门来。到目前,仅在无锡市,农房公司就承建了近百万平方米的农房。比起五六年前建的,现在的农房更现代化了。
谈到得意之处,徐勤舫指点着地图道,浙江温州的商业一条街,福建泉州的华侨新居,广东农村的一些新型农民住房,东北都市郊区的商品房,山东半岛的一些小楼……都是农房公司职工的“杰作”。这些建筑布局合理,设计科学,施工质量也较高,许多原来的零乱散居变成了新的集镇。湖北京山县农民住上商品房后,发自内心地说:“我们少花钱、少操心,住楼房,真是太美了。”5年多来,农房公司系统已向农民提供了价值20多亿元的建房材料,开发农民用房310万平方米,同时为国家回笼货币34亿元。更重要的是,集中开发农用商品房,比农民自建节约了2/3的耕地。
为农民提供了这么多住房的农房公司,现在还挤在北京西城楼群间的一排平房里办公。公司自成立到现在,已五次搬家,而且是越搬越小。徐勤舫乐呵呵地说,大家都在过紧日子,农房公司应该挤出更多的资金,投入到商品房建设中。愿更多的人关注和支持这项事业,为农民盖得“广厦千万间”,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添砖加瓦。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