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1阅读
  • 0回复

燕园吹起一股清新的风——记北大学生学马列活动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6-03
第3版(综合)
专栏:

  燕园吹起一股清新的风
——记北大学生学马列活动
赵学文
“弘扬和光大马克思主义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主旋律。我们应该把马克思主义融入我们真诚的信仰。”
北大的一些同学如是说。这无疑是他们经过对去年那场风波和自身成长过程进行认真思考后得出的结论。
于是,自去年下半年开始,燕园里悄然吹起一股清新的风——
曾一度弥漫于课余讲坛的另一种声音被学习、宣传、探讨马克思主义的讲座所取代;
三角地附近的墙壁上,不时出现学习、宣传、探讨马克思主义的墙报,令人耳目一新;
学生的书架上,摆出了《毛泽东选集》;
图书馆借出的马列著作明显增多;
学生业余社团的行列里,增添了学马列学术社团的倩影。
有人估计,全校性和系级学马列社团拥有正式会员近400人,有本科生,也有硕士生、博士生;有文科学生,也有理科学生。
这些社团以组织会员认真、系统地学习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为首要任务。诸如《共产党宣言》、《德意志意识形态》、《反杜林论》、《哥达纲领批判》、《论人民民主专政》、《改造我们的学习》等都被确定为必读书目。每个周末,会员们便聚集在一起,或进行讨论,或交流心得,或聆听讲座。去年末的一个星期日的晚上,笔者参加了“社会主义研究会”的一次讨论。会场设在一间普通的教室里。外面寒风呼啸,室内温暖如春。几十名同学在一起交流学习《共产党宣言》的体会。发言是相当踊跃的。大家无拘无束,畅所欲言。偶尔也发生不同意见的交锋,但双方都抱有严肃科学的态度。
为指导会员的学习,提高学习效益,这些社团经常邀请专家、教授举办讲座。仅上述3个社团半年内就举办了20多次。这些讲座有指导学习方法的,有辅导某种著作的,还有专题性的,大多针对性较强,理论联系实际,因而很受欢迎。有的讲座不仅受到会员的青睐,还吸引了许多会外同学参加。“马列主义读书会”不久前请哲学系田心铭副教授主讲了一次题为《当代大学生中的现代西方思潮热》的讲座,能容纳近300人的大教室座无虚席。
在学有所得的基础上,各社团不定期地出版墙报,鼓励会员把心得体会写成文章。“马列主义读书会”办的墙报《读与思》、“社会主义研究会”办的墙报《思考与参加》都发表了不少短小精悍、体会真切的文章。一些同学的文章已在报刊上发表。
这些扎扎实实又丰富生动的活动,使会员大有所获,普遍反映,通过学习,增进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了解,坚定了对社会主义和共产党领导的信念。一些同学的思想和精神状态发生了比较明显的变化。经济学系一位本科生过去看问题比较偏激,认为“共同富裕是不可能的,中国要走上现代化,必须以牺牲一部分人的利益为代价”。学习后,他在墙报上发表文章,理直气壮地承认“社会主义是我们的追求”。无线电系一位硕士生和历史系一位本科生过去不太关心政治,对马列学习不感兴趣,这次也是抱着好奇心理参加“马列主义读书会”的。结果越读越开窍,越读越有兴趣,感到眼界开阔了,思想境界提高了,最近,都向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北大学马列活动所以能健康发展,离不开学校领导和老师的热心扶持。校系许多领导和老师有求必应,有请必到,或与同学一起学习、讨论,或为同学举办讲座,或担任社团顾问。以“社会主义研究会”为例,校党委副书记林炎志担任名誉会长,经常指导同学开展活动。校长吴树青、校党委副书记梁柱、哲学系党委书记施德福以及张岱年、黄楠森等10余位著名学者都担任了这个研究会的顾问。
诚然,在北大万余名学子中,能认真系统地学马列的人目前还不够多,学马列社团也还比较稚嫩,但他们代表了一种方向,代表了一代青年的执著追求,因而也孕育着一种希望。人们有理由相信,既然燕园里已吹起了一股清新的风,那末这股清风也一定能吹下去。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