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2阅读
  • 0回复

西樵山下布匹市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6-04
第3版(综合)
专栏:侨乡纪行

  西樵山下布匹市场
本报记者 翟象乾 陈晓星
广东南海县著名的旅游胜地西樵山下有个西樵镇,在这里我们观赏到了另一种动人的景色:山脚下一片色彩绚丽、斑斓起伏的布海,这是远近有名的布匹市场。
据镇长梁慰贺介绍说,这个布匹市场是1984年办起来的。这里过去就有这个传统,出卖土布、蚊帐、纱捆等,现在卖的主要是化纤布,这种布店全镇足有600家,集中在几条街上。全国20多个省市的客商都来到布匹市场,每天平均有上千人前来采购,日成交量最高为50万元。也有人感到此数字颇为保守,说最高曾达200万元。
记者来到一家布店和主人聊了起来。3位主人都是大约30多岁,全姓梁,崇南乡人。他们是3家人,各自都拥有一家小型织布厂,生产出来的布匹都运到这儿来出售,算是厂里的门市部吧。其中一位梁先生告诉记者,他的厂有10台织布机,日织布1000米,全部运到这里批卖,过去一天营业额有二三万元,现在比较清淡,不到1万元。梁先生补充说,一般规律是上半年亏下半年赚,每年9月到春节则生意最好。
我们在登山大道这一片布海中徜徉,见到大道对面还有一条大街,也同样是一个挨一个的布匹店。我们注意到每个布匹店门口都放着一两辆摩托车,开始以为是店主们的代步车,但县侨联的陪同介绍说,许多客商愿意到厂里去洽购,所以店主随时可以用摩托车载客入厂看布。大街上,大、中型卡车、货柜车,排成一条长龙,其中大多数是个体运输户,随时准备代外地客商运送采购来的布匹,也有的拎着鼓鼓囊囊的一手提袋钞票,成交后立即开车把布运走。据镇长介绍,外地客商以辽宁省来的为最多,四川、广西、湖南的也不少,一年销售额可达五六千万米。梁慰贺高兴地说,布匹市场的繁荣还带动了其他行业的发展。西樵镇的十几家中低档旅馆经常是客满的,饮食、旅游、运输等行业也得到相应发展。
这个9万人口的小镇竟有2800人从事纺织业,“纺织城”的赞誉名不虚传。全镇纺织厂有800多家,拥有8000多台纺织机,其中县办的3家,镇办的两家,大部分是个体户,最大的一户拥有纺织机76台。全镇年织布8000万到1亿米,占西樵工农业总产值的60%,产品70%通过本地布匹市场出售。梁慰贺带我们到附近一家织布厂参观,站在安装着近20台织布机的车间,我们仿佛看到8000多台织机正在各个村里开动着,金梭银梭飞舞,机杼之声交错,演奏出西樵镇一曲宏亮的交响乐。
西樵镇成为有名的布匹市场和纺织城,还有一段很长的纺织业历史。考古发现,远在西汉时期,西樵地区已有女子进行“蚕桑织绩”的原始手工纺织劳动。唐代兴起西樵纺织业,以明嘉靖为最盛。1872年,越南华侨商人陈启沅在家乡西樵山下简村创办了中国第一家民族资本的继昌隆机器缫丝厂,采用了自己设计的机器,雇有女工六七百人,出丝质量精美,出丝率高,产品很快销往欧美和东南亚。从此,南海、顺德各地争相仿效,到辛亥革命前,广东全省缫丝都使用了机器,有数百家工厂作坊,10多万女工,西樵山下,成为民族资本机器缫丝中心。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