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1阅读
  • 0回复

他,照着焦裕禄的样子做——记开封县委书记张中周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6-06
第1版(要闻)
专栏:

  他,照着焦裕禄的样子做
——记开封县委书记张中周
本报记者 李杰 李而亮
1987年,豫东开封县的持续干旱进入了第3个年头。全县118万亩耕地,上年有收获的不足20万亩。许多农民家中的主食,只剩下麸皮和玉米面。
这年元月,40多岁的张中周担任了开封县委书记。他翻开一份统计资料:开封县从1951年到1986年的35年中,旱灾18年,涝灾11年,基本风调雨顺的年份仅有6年。
张中周心里沉甸甸的。
    一
张中周生长在焦裕禄工作过的地方——兰考县。从小经受风沙、盐碱、内涝“三害”的肆虐,饱尝穷困饥寒的滋味。焦裕禄带领兰考干部群众向“三害”开战的时候,他正念高中。焦书记为兰考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感人事迹,深深植根在他的心里。
1972年,他任兰考县城关乡杨山寨村的党支部书记,带领群众将3000亩沙荒地改造成良田,粮食总产一年翻了一番。
1975年,他在兰考县张君墓乡王岔楼村蹲点,和群众一起平地打畦,打井配套,把300多亩土地变成水浇地,全村粮食增长一倍多。
1978年,张中周到杨山寨村任党支部书记,兼城关乡党委书记。在那里,他率先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一年就结束了这个村群众外出讨饭的历史,还卖给国家余粮1900公斤。
他说:“当上这干部,就要像焦裕禄同志那样,心里有群众,实实在在地为群众办几件事。”
    二
开封县要解决的最迫切的问题是水。张中周率领开封县干部群众打的第一个硬仗就是“北水南调”工程。
开封北临黄河,水资源丰富。张中周认为,要根除旱灾对开封县的威胁,必须扩大引黄灌溉面积,改造中低产田。由于过去引黄曾有过带来盐碱回升的教训,有些干部对引黄灌溉存有疑虑。张中周斩钉截铁地说:“我们现在的主要矛盾是旱灾,不能因为怕噎就不敢吃馍,敢于迎难而上才是共产党员的本色!”
张中周为了摸透黄河水的“脾气”,带领技术人员进行实地考察,顶烈日,冒严寒,行程4万多公里,总结出既能引黄灌溉,又能有效防止盐碱回升的科学办法。
施工时,张中周更是一心扑在工地上,1987年农历腊月三十,南引的黄河水离八里湾乡的阎楼村只差几百米。大年初一清早,他匆匆来到阎楼村的水利工地,和大家一块干。阎楼村的群众深受感动,两天的任务一天就完成了。
1988年,“北水南调”工程受益的21万亩麦子先后灌上黄河水,全年夏秋两季增产粮食2643万公斤。
    三
1988年,张中周带领开封县的干部群众又投入了另一项大型引黄工程——“西水东引”。
本来,这项工程按照省有关部门的规划,要在1992年后才能安排。张中周打的却是另一个算盘:4年中如果连续干旱,灌区就要减产1.2亿公斤粮食,国家和群众就要蒙受重大损失。不能等,坚决不能等。1988年麦播后,张中周和各级干部带领5个乡的6万名劳力奋战8天,完成了26公里长的干渠主体工程,动土84万立方米。为解决桥、涵、闸等配套工程的投资,张中周和县委班子发动群众筹集起100多万元,加上省市黄淮海平原农业开发办公室及时拨款103万元,终于使“西水东引”工程的63座桥、涵、闸在1989年的春天全部完成。
去年3月,小麦返青,又遇天旱。正当陈留分干灌区20多万群众翘首盼水的时候,却因总干渠中牟县境内建闸不能放水,眼看着小麦旱得卷了叶,群众急了,干部急了,张中周的心情更急,他找省里拨款20万元,从建闸处挖引河向开封县放水。引河挖好了,但因东漳闸基清理工作没有完成仍不能放水。张中周又率领几名干部和296名民工开赴东漳闸工地,既当队长又当民工,每天一身泥水一身汗。经过6天5夜的苦干,提前7天竣工。当黄河水顺着干渠流进块块麦田时,群众比过年还高兴。疲惫不堪的张中周没进家门,又拿着手电筒到容易跑水的地段检查去了。
今日开封县,无须因天旱而惊慌失措了。自1987年以来,开封县水浇地面积每年以10万亩的速度递增,粮食、棉花、油料连年增产。说起这些成绩,张中周淡淡一笑:“共产党的干部为群众干事,这是天经地义!”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