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8阅读
  • 0回复

春风暖人心——记哈尔滨火车站货场“服务一条街”活动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6-06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

  春风暖人心
——记哈尔滨火车站货场“服务一条街”活动
刘英贵
暮春的一天傍晚,两位身着铁路服装,手抬沉甸甸货物的年轻姑娘,敲开了哈尔滨市南岗区黑山街55号居民郭素德的家门。
“我们是哈尔滨火车站货场的。您家到的货,我们下班顺道给您捎来了,不收费,请看看领货凭证与运单是否相符。”
……
在哈尔滨火车站货场,开展“服务一条街”活动,下班顺道把货物义务送到货主家,已经四年多了。
货场零担作业区,每天都到达大批小件货物,每隔一段时间,就有一些逾期不领的货物,按规定要被处理掉。这些货物的主人,多为孤寡老人或家里没有闲人的双职工,不是无力领取就是时间紧张没空领取。
1986年初,零担作业区货运员谷秋玲等几名党员,用下班回家顺道捎脚的办法,开展起义务送货。他们送的第一批货是长沙一位干部寄给住在文庙街老伴的一箱柑桔。过了不久,那位干部公出到哈尔滨,特意带着老伴到货场表示谢意。
紧接着,团员们也加入了送货的行列,没多久,便形成了以党、团员为骨干的群众性“服务一条街”队伍。货场职工居住四面八方,每天下班时,都有人或用自行车驮,或用三轮车蹬,或手提肩扛,顺道把货送到货主家中。
虽是顺路捎脚,却很少有顺顺当当的时候,运单地址错写,货主人走家搬。这时,不仅仅是顺道一条街了,说不准要跑多少条街,才能找到货主。
1987年盛夏的一天傍晚,天气闷热,58岁的李德贵老师傅驮着25公斤大米往王兆屯送。车站距王兆屯至少5公里路,到那一问,货主两个月前搬到货场附近的北京街了,门牌号不知道。李师傅不顾疲劳又转回来,在北京街打听了两个来回,终于找到住在六层楼上的货主。
“你们铁路真是搞活了,啥钱都挣。”这往往是义务送货人迎来的第一句话。1988年11月末的一天,李宝华、潘亚萍两人将一件二三十公斤重的货物送到利群街一个住户家,在楼下与收货人相遇。这位收货人说:“我住在七楼,给搬上去吧。”两位姑娘什么也没说,一直把货抬到七层楼上,累得汗水淋淋。跟上来的货主则怪声说:“行了,不用送进屋,要多少钱?”两人说:“我们是义务送货,不收费。”
商品经济的兴起,改变着人们的思维角度和价值观念。而“服务一条街”却给人们的心灵注入了一股清风。“服务一条街”活动在不断袭扰中发展,它的队伍不断壮大,服务也不断延伸。送货中,遇到生活困难的老人,他们以后就常去帮助。干部参加集体劳动,也推起了送货车走街串巷……
下班捎货蔚然成风,并已在全市形成网络,谁的那条街有货,通知一声下班就捎走了。现在,很多人如果在回家路上手里不捎点货倒觉得若有所失。黑龙江省农科院植保所的林佩力,面对一脸汗珠的送货人,热泪盈眶、感慨万端地说:“我在哈尔滨没一个亲属,你们送来的是人间最纯洁、最美好的东西。”黑龙江省广播电视厅离休干部金巨祥在表扬信中写道:“货场的两位同志顶风雪,用一根木棒把千里之外寄来的20公斤家乡小米一直抬进屋里,这是怎样一种场景!又有谁不为这场景而动情?”黑龙江省副省长杜显忠特意写信给车站党委,表扬他们的做法不仅是一个企业搞好服务的需要,更重要的是净化社会风气、弘扬无私奉献精神,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所离不开的。
4年来,12万多件货物被货场的职工下班顺道捎到货主家,同时把春风也带进了千家万户。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