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阅读
  • 0回复

从“万神殿”风波看美国出版业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6-06
第7版(国际专页)
专栏:

  从“万神殿”风波看美国出版业
胡泳
世界最大出版社之一的美国蓝登书屋,最近宣布解除属下“万神殿”出版社总编施夫林的职务后,引起出版界一场轩然大波。该出版社的高级编辑纷纷辞职以示抗议,150位作家也签署声明,表示要同这种“侵犯编辑独立性的行为”作坚决斗争。300多名读者在蓝登书屋门前集会声援施夫林,名作家库特·冯尼格、斯塔兹·特克尔等赫然出现其中。
一个出版社总编的去职何以影响这么大?事出有因,这场风波实际上反映出美国出版业潜藏已久而又难以解决的矛盾:出版物的文化质量与商业利益的矛盾。
“万神殿”出版社是蓝登书屋的一家子公司,成立50年来,以精于选材、勇于开拓而著称。80年代初,这家出版社连同蓝登书屋一起被报业巨头纽豪斯买下,此后,它依然保持独立精神,从不随波逐流,对一些高质量的书,宁肯亏损也要出版,由此赢得了一大批严肃作家和读者的信任。
惜乎好景不长,“万神殿”亏损有年,蓝登书屋虽一直拨款支持,但日益觉得它已成为一个沉重的财政包袱。为缓解困难,“蓝登”年初要求施夫林削减一半以上的出版书目,精简大部分编辑人员。这意味着“万神殿”将丧失现有独立性,施夫林对此不愿接受,只有挂冠而去。
“万神殿”是否已山穷水尽了呢?出版社的一位高级职员说:“如果纽豪斯愿意支持,我们仍可以坚持下去。”言下之意,出版业的大亨们更关心的是如何更快、更多地赚钱,对长期无法赢利的文化投资不感兴趣。就连一向注重社会效益的蓝登书屋,如今也要向商业利益低头了。
“万神殿”风波暴露了美国出版业困境的冰山一角。一些编辑早就批评说,美国现在“面向消费者的书籍太多,而面向读者的却很少,”书籍出版变得越来越像一种娱乐业。出版商们像追逐电影明星一样竞相追逐叫座的作者,而一些文化价值虽高,但出版后必亏无疑的作品则难找出路。许多老编辑对此痛心疾首,指出出版业无法同时“服侍”文化女神和财神,真正的出版家决不应该受金钱驱使。
然而,出版商们也有自己的苦衷。战后,随着销书量激增,美国的书籍零售商纷纷组成连锁书店,与出版商的矛盾日益加深。1980年,出版一部书经销商可获得40%的利润,现在他们要求增加到50%。另一方面,作家的身价也直线上升。作品的版税原来只占全书利润的10%,现在已达到15%。在经销商和作家的夹击之下,出版商的生意日渐艰难。过去每出一部书,出版商能获得5%—10%的利润,目前这个比例已跌至5%以下。
在此情况下,是不是所有出版社只能赚钱第一,而置文化效益于不顾呢?事实证明,一些管理有方、锐意进取的出版社,不为商业化潮流所动,坚持高标准、出好书,在竞争激烈的出版界,也能占有一席之地。这说明,书籍出版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不是截然对立的。正如一位资深编辑所说,美国出版业发展的要诀在于,既不能沉迷于金钱而忘了出版家的责任,也应该学会在变动的市场中求生存的本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