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4阅读
  • 0回复

“粗茶淡饭足矣”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2-16
第8版(副刊)
专栏:

  “粗茶淡饭足矣”
  聂建勋
题头这句话,是江竹筠烈士在1949年8月英勇就义之前,用竹签作笔,把破棉絮烧成灰后用水拌匀当墨汁,给狱外一位同志写下的一封遗书中的一句。信里这样写道:“假如不幸的话,云儿就送给你了……孩子不要娇养,粗茶淡饭足矣。”“粗茶淡饭足矣”,细细咀嚼此言,不禁令人感慨系之。
为人之母,谁没有舐犊之情?谁又何尝不希望自己的亲生骨肉过一种惬意舒适的生活?恐怕吃好、喝好、穿好、住好等等要求,也不只是母亲对孩子的希冀,同时,也是做为一个正常人所常有的生理、心理需求。但烈士没有这样去要求他的战友,虽然她比普通人更有资格更有权利提出这并不过分的要求,这是为什么?
我国著名的大画家齐白石在回顾他的成长史时说:“我是在穷窝子生长大的。”他出生在湖南湘潭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九岁就干杂活帮助家里维持生计,然而,生活的艰辛并未磨灭他的上进心,十五岁那年,他当上木匠,在这期间,他致力学习雕花、努力钻研绘画技艺,每天放工后,总是不顾一天的疲劳,点起松油灯,研墨铺纸做画,最后,终于成为中外闻名的大画家。
我党早期著名的理论家萧楚女,父亲很早就去世了,他自小跟着母亲在木材场拾些树皮木屑,到集上换点粮食充饥,由于生活无着,他十三岁就进杂货店当学徒,以后他做过小贩、当过报童,干过伙夫,尝尽了人间的辛酸,尽管生活如此艰苦,但他坚持读书学习,后来,他积极投入了革命斗争,于1922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我党早期的理论家。
由此不难看出,艰苦的生活往往更能锤炼人的意志,使人养成坚韧的品格,树立顽强进取的精神,从而经得起人生路上的风霜雪雨。古人云:“自古雄才多磨难。”民间也流传着这样一句话:“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这都从一个侧面强调了人要立大志成大事,做出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就得有一种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的奋斗精神,奢想在灯红酒绿、轻裘暖马的舒适生活中,优哉游哉的做出惊天动地的伟业,简直如痴人说梦。
做为五经之一的《周易》,其中有这样一句耐人寻味的话:“甘节,吉”。意即把节俭视为甘之如饴的事情,就会远祸避害,吉祥得很。这也就是说,过一过粗茶淡饭式的生活,并非坏事,相反却是一种吉兆。对此,宋代的司马光在《训俭示康》一文中,曾这样讲道:“夫俭则寡欲,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小人寡欲则能谨身节用,远罪丰家。……侈则多欲,君子多欲贪慕富贵,枉道速祸;小人多欲则多求妄用,败家丧身,是以居官必贿,居乡必盗。”可以说,司马光的这番言语,把为什么过粗茶淡饭生活的“吉处”,以及过奢侈生活的“害”处,论述得较为透彻了。反复琢磨,不能不使人由之警醒,惕励。
当然,司马光对儿子的一番告诫,与江姐对孩子所做的深情嘱托,是不可同日而语的。我们共产党人对下一代所寄予的厚望,决不是以个人的得失祸福做为守节保身的最终目的,而是源于一个更崇高的目标,有了一种乐于和勇于过粗茶淡饭式生活的艰苦奋斗品质,就为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克服重重困难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这,恐怕才是至关重要的,我想这也是江姐对“云儿”过粗茶淡饭生活的谆谆忠告所涵容的主要题旨。
以上通篇说了些粗茶淡饭之类的话,也许会引起一些人的反诘:照此而论,难道我们都去当苦行僧不可吗?这当然不是我们所希望和追求的,因为我们共产党人自打闹革命那天起,就把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作为为之奋斗的理想。这里所要说的是在实现这个理想的征程上,就需要我们时刻保持一种勇于和乐于过粗茶淡饭生活的艰苦奋斗精神,舍此之外,安逸与享乐只能将这个理想化为可望不可即的虚幻。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