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3阅读
  • 0回复

一人有难 众人相助——一个农民的孩子发出求救信前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2-16
第5版(国内专页(政治·法律))
专栏:

  一人有难 众人相助
——一个农民的孩子发出求救信前后
八十年代进入尾声,为了一个普通农民孩子的生命,在山东省曲阜和首都北京,又谱写了一曲“一人有难,众人相助”的新篇章。
1989年11月10日下午,北京医科大学人民医院血液研究所田丁教授,对身边一个面容憔悴的50岁上下的农民肯定地说:“你儿子的命有救了!”……此时,这位名叫陈良富的农民才松了口气。
那是1988年9月的一天,老陈夫妇一边甜滋滋地议论着自己19岁的独生子陈忠,准备将煮好的鸡蛋、花生仁,备好的水果,烙好的油饼装满书包后送往曲阜第二中学。谁知“天有不测风云”,学校派人告知:“陈忠发高烧持续不退。”
老陈一听,心急如火,骑车赶到学校。此时,陈忠已在师生的帮助下住进董庄医院。该院千方百计全力抢救3天3夜,陈忠仍高烧40℃以上,昏迷不醒。
第4天一大早,曲阜市医院初步诊断:陈忠患了“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陈良富为求方寻医也算不清跑了多少路。近一年的折腾,家底早已光了。
病情如火。去年8月4号,陈良富带着儿子踏上了进京的列车。解放军三○一医院破例接受了这一特殊病号。
血液科主任姚善谦和王教授提前1小时上班对病号进行了诊断,并决定再次骨髓穿刺后确诊。结论仍是: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经一番紧张的准备工作,陈忠姊妹4个每人20CC的血样送到了血细胞配型室。
按照医学规定,还要有两次配型需用与患者毫无血缘关系的“外人”的血液。这下,可难坏了老陈。远离故乡,举目无亲,他到哪儿去找毫无关系的献血人呢?
素不相识的西安市西北电力建设器材总厂工会主席龙天明和田教授身边的一位实习学生义务为陈忠献了血。这鲜血里倾注了多少情和爱啊!
就在同一个时间内,病房里,陈忠再也躺不住了,昏迷之中他想了许多许多。
“白血病”,这几乎是绝症。他知道,根治它谈何容易啊!为了给自己治病,父母跑断了腿,操碎了心且不说,东借西凑,仅钱就花了1万多。“骨髓移植”需要4万多元,可怜的父母到哪儿去拼凑呢?
陈忠并没有绝望,他想到了党。病床上,他拿起笔,向曲阜市的党组织发出了“党啊!救救我吧”的求救信,向“母亲”倾诉了自己得病一年多积下的苦水,也表达了自己病好后忠心报国的赤子之情。
1989年11月24日晚6时半,曲阜市委、市府有关领导主持召开了紧急会议,市教育局、总工会、妇联、农经委、团市委、曲阜红十字会六家联合发出呼吁,在全市范围内掀起为陈忠治病募捐的活动。
在市委机关大院里,市委书记崔波最先捐赠50元,随之,市委、市府、市人大、市政协、市纪委、市人武部的领导纷纷带头参加了募捐活动。
地处贫困山区、连遭严重旱灾的陈忠家乡——吴村镇党委、政府一班人26日一大早即把蕴含全镇4万人民深情厚意的5000元人民币第一个送到了市募捐办公室。
同一个时间里,陈忠的母校曲阜二中385名师生的1126.68元捐款,也送到了捐款办公室。
没几天,全市13个乡镇的领导都送来了本乡镇家家户户募捐的资金。
市属厂矿企业的干部职工3天内踊跃捐款10500元。
一分分硬币,一片片心意。捐款办的4位同志硬是整整清点了一夜,才算出仅小学生捐的硬币就是1100多元。
1989年12月3日,人们在捐款办公室的备忘录上看到了这样一行字:
“至12月3日,捐款累计8.1万元。”
这个由分分文文、点点滴滴聚集起来的数字,倾注了多少人的心血啊!它的价值能仅从数字的本身估量吗?
 曹方俊 李维生 李民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