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阅读
  • 0回复

异乡的爱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2-16
第5版(国内专页(政治·法律))
专栏:

  异乡的爱
  朱云生 陆平
一封来自贵州省龙里县的信,传到了江苏溧阳县上沛镇三叉河村周火傅、强带娣夫妇的手上。信中写道:“周宝爷、宝妈:(贵州人对长辈的尊敬)你们好!维维已平安到家。你们从‘虎口’里救出了她,并像亲妈一样关心她,爱护她,使她活了下来。我们全家感谢你们。我们这里的父老兄弟都感谢你们……。”
这封极寻常的书信表达着一位母亲的肺腑之言,记述着一位被拐卖的13岁少女的悲伤和欢乐。
这里就是你的家
去年5月的一天,家住三叉河村村西头的强带娣去屋旁抱柴时听见响动,扒开一看,只见一个蓬头垢面、衣服破烂的小姑娘蜷缩在柴垛里。
“你是哪家的孩子,在这里做什么?”受惊的女孩瞪着一双恐惧的眼睛。
“走,到我家去。”她领着怯生生的女孩进了屋。
“你是哪个村的,吃过饭我送你回去。”强带娣的丈夫周火傅问。小姑娘还是不吱声,低着头呆呆地盯着地面。
“你跑出来,爸爸妈妈知道吗?你弄成这个样子,他们看到了会有多伤心。”强带娣的话还未说完,小姑娘“哇”地一声,扑倒在她的怀里,哭诉着她的不幸遭遇。
她叫杨维,家住贵州省龙里县城,今年13岁,读5年级。去年2月25日,她在上学的路上与一位说本地话的“阿姨”同行。这位“阿姨”说带她到省城去玩玩。天真无邪的小杨维就跟她走了。谁知,在火车站转了几个圈,“阿姨”就把她交给一位中年男子。从此失去自由的小杨维,就像商品一样,被卖来卖去。5月初,杨维又被转卖到溧阳某乡,给一个39岁的结巴子做妻子。小杨维死活不从,当天下午趁人不备,逃了出来。
听完杨维的哭诉,强带娣搂着杨维说“维维,不要哭,你就住在我们家吧,我会像亲娘一样待你的。”周家15岁的女儿周芳,拉着维维的手说:“跟我一起睡。我教你念书。”
147个亲人
在恐惧中生活了3个多月的小杨维,终于逃出了人贩子的魔掌,在三叉河村这个异乡新家,开始过上了正常人的生活。她那天真活泼的脸上,又露出了往日童稚的笑容。
村上49户人家,这家送来了衣服,那家又送来了鞋子。谁家有好菜,都要把她找去。全村147个人,个个像亲人一样。
几天后,那个从人贩子手中买下杨维的人,几次找到村上,气势汹汹地扬言:“这是我花3000元钱买来的,谁不给人,就用刀子捅掉他。”就在这时候,镇政府派人来了,村上的共产党员站出来了,全村人都勇敢地站出来了。共产党员、残废军人、三叉河村村民委员会主任任小龙,拄着拐杖对来人说:“你再来要人,我们就打断你的腿。”64岁的高松妹老奶奶向村主任要求:“你们都要下地,就把小杨维交给我来看护吧。”周火傅的邻居卞林生的母亲孙金秀,把小维维当成自己的亲孙女。一天,小杨维突然病了,村上人又都下了地,急得孙奶奶直跺脚,颤巍巍地跑到地头,把忙着抢种的儿子叫了回来,背上发高烧的维维,直奔5公里外的镇医院。
比金钱还珍贵的深情
自从杨维被人拐卖后,杨维的母亲一病不起,整天痛不欲生地哭喊着。父亲杨兴富为了寻找女儿,用掉了家里多年积蓄的1000余元钱,卖掉了家里所有值钱的东西,找遍了陕西、四川、湖南、安徽和江浙一带,也没见女儿的影踪。
就在杨家陷入绝望的时候,江苏溧阳的来信驱散了笼罩在杨家的阴云。杨兴富的单位和左邻右舍,伸出了友谊之手,凑上300元钱,让杨兴富踏上了东去的列车。
“长胖了,长高了。”去年7月10日,几个月未见女儿的杨兴富,含着泪水抱起女儿。在场的乡亲们看着这父女团圆的情景,都高兴得流下了泪。为了报答众乡亲的救命之恩,杨兴富买来了好酒好菜,准备好好酬谢乡亲们。可是,众乡亲怎么也不让他破费把老杨买来的酒菜又悄悄地退了。杨兴富又掏出100元钱感谢强带娣,可她怎么也不肯收。
情之最深处,只在离别间。维维要走了,强带娣特意从镇上买来了一件漂亮的连衣裙,给她穿上。高奶奶煮熟了茶叶蛋,孙奶奶又送来了炒花生。周火傅歇下运输生意,把拖拉机冲洗得干干净净,将“女儿”送到镇长途汽车站。
“宝爷、宝妈,我就要走了”。满脸热泪的杨维,此时此刻,再也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扑通”一声跪拜在周火傅夫妇和送行的乡亲们面前。强带娣急忙把她扶起来,边擦干她的眼泪边嘱咐:“回去后,要好好念书。”
公共汽车开动了,杨家父女带着三叉河村人的深情厚意,带着异乡妈妈的爱,回到可爱的家乡。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