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7阅读
  • 0回复

略谈“古为今用”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6-11
第6版(文艺评论)
专栏:

  略谈“古为今用”
  何洛

中央电视台不久前播出了两个别开生面的节目:《诸葛亮,怎么样》、《说曹操,曹操到》(编导:童国平、李欣),都是采用在电视上聊天的形式,以主持人同学者的对谈为线索,再配上画面、音乐和戏曲片段,知识、趣味、哲理融为一体,颇觉新鲜生动,很是受听受看。这是电视台在丰富荧屏节目方面的一次成功实践。编导者大刀阔斧、行云流水般的艺术风格,节目主持人尚夫的学识才艺和良好气质以及学者的谈风都深得观众好评。
样式的突破诚然是在创作中迈出了新的一步,而这两个节目更重要的长处,还在于节目内容得力地体现了古为今用。如《诸》片中,由诸葛亮其人其事说到中华民族是富于智慧的民族,概述了我国历史上真正的精英们,已为人类做出的杰出贡献。进而由主持人道出中华民族之所以拥有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五千年文化,是因为我们有诸多先哲、无数人才、亿万同胞无私奉献之缘故,“中华文化饱含着华夏先哲们的无穷智慧,记载着中华民族子孙们的辉煌业绩。”“它属于我们,也属于全世界。”所言令人信服,使人感奋。《曹》片中,从曹操引出重视人才问题,宏论吸收人才的态度、方法,纵谈建国后回归祖国的钱学森等学者专家为国效力做出的卓越贡献,并做出“这些位先生里头,没有一位是打算回国以后自己先富起来的,恐怕都有回来之后先过几年艰苦生活的思想准备”之评说。言语不尚纷华,却也鞭辟入里,引人深思。
这样的节目,确能使人受到爱国主义的思想教育,从中获得鼓舞的力量和美的享受。相信这样的节目会在我们的荧屏上日益增多,使电视文化和电视艺术发挥好“教化”的作用,产生出应有的社会效益。

看罢这两集节目,也使我忆起去岁12月16日某报上刊载的一篇小小说《诸葛亮再演空城计》。诸葛亮摆空城计的故事家喻户晓,此文(以下称“诸文”)是该作者为之创作的“续篇”,故事情节不再赘述。
或许有人认为“诸文”这种写法无非是一种娱乐性的笔墨而已,一笑置之可矣。而我却觉得,这其实是借古喻今,其要点有三:一、这是一篇将我们现实生活中的某些社会问题和少数干部的某些不良思想表现,集中起来,极力渲染,精心编派的故事,令人难以发笑;二、作者让赵云、黄忠等一个个历史上和历代人心目中的良将忠臣都纷纷演了鄙吝之徒、卑怯之辈的可耻角色,竟至离心离德到了大敌当前齐抗军令的地步。而诸葛亮这一世所称道的智慧化身、贤德丞相居然被涂抹成一个是非不分、赏罚不明、令行不止的无德无能之人,只得再演空城计了事。作者的笔锋如此闪闪烁烁,令人深感迷离。三、作者运用以上人物和情节,为读者摆设出一个分崩离析、溃不成军而又无计可施,只能走向衰亡的结局,使读者沮丧之余,并无所获。
借古喻今是可以的,关键在于我们无论对历史,还是对今天都需要有一个正确的立场和科学的认识,对创作要有一个负责的态度。任何一个文艺家,只有当他意识到所肩负的社会责任,努力为社会的进步,为人民的事业而创作时,他才是高尚的。
今天的讽刺文学,其价值在于匡正时弊,扶正祛邪。从这个角度上来看,它是严肃的,不是随意的。而近些年来,在我们的文化园地里,灰色的、黄色的、苍白的、抹黑的作品时有所见。对这些不良现象的产生,的确是应该在我们的创作队伍中和创作指导思想上找找原因了!如“诸文”这般的借古喻今,有违毛泽东同志当年所提倡的“古为今用”的本旨,实不可取,即令作“游戏文字”释之,我以为此种“游戏”,虽无损于先贤的光彩,却有辱于作者的斯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