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7阅读
  • 0回复

别致的“联系簿”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6-13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

  别致的“联系簿”
  徐雨峰
每逢月底,江苏无锡市第二建筑公司工会办公桌上总有一大堆从基层取来的簿子。它不是帐本,也不是统计表,而是一本本“联系簿”。
去年这个公司施工任务大减,一些在建工程也停建缓建,加上建设单位拖欠工程款严重,使一向不愁施工任务和流动资金的二建,处于步履维艰的困境之中。出路在哪里?公司党政领导向群众问计。他们从今年初起,给一百六十名职工代表印制了人手一册的“联系簿”,让职工献策。职工代表每月定期将群众的建议、要求和批评记录进“联系簿”,由工会汇总后送公司领导。领导将处理结果通过“联系簿”转告群众,请他们监督。
“联系簿”制度弥补了建筑工地流动分散、干群接触机会少的缺陷,使公司领导能直接了解和掌握基层群众建设性的意见,发挥了职工群众的潜力和智慧。今年一月,一职工代表在“联系簿”上提出:治理整顿和压缩基建不是短时期的,今后本市的任务已难以填饱公司的“肚皮”,公司的经营战略应尽快适应变化,跳出无锡圈子去求生存。这条意见拓宽了领导思路。公司很快组成经营班子赴各地搞调研,并且和国外建筑商洽谈业务,承接了科威特的公寓工程,还在上海、青岛开辟了建筑市场。该公司承建的上海高层住宅工程,外脚手架搭设预算费用为二十九万元。年初,三位职工通过“联系簿”提出改进方案,很快被总工程师采纳,结果只花了二万多元。今年二月,一位职工发现各施工队烧坏的电动机都送出去修理,他调查了一下,一年有一百四十多台,要花二万多元。他在“联系簿”上写道:公司现在塔式吊车都能制造,为什么不能组织修理班子,省下这笔钱?公司领导十分重视这个批评,立即批办改进。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