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5阅读
  • 0回复

坚持认识路线与群众路线的统一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6-14
第6版(理论研究)
专栏:

  坚持认识路线与群众路线的统一
  中共吉林省委理论学习中心组
离开群众路线,坚持马克思主义认识路线就会变成空话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中央领导同志反复强调各级领导干部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要学好马克思主义哲学,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力求在实践中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及其内在规律来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吉林省委理论学习中心组的同志在学习讨论中认为,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过去经常讲,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也学习多次,为什么在实际工作中还常常有主观脱离客观、理论脱离实际的情况,常常有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等方面的毛病呢?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在实际工作中常常自觉不自觉地把马克思主义认识路线与群众路线割裂开来,所以,虽有良好的主观愿望,有些时候却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实践证明,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的群众路线,是坚持马克思主义认识路线的根本保证。作为领导者,离开了群众路线,坚持马克思主义认识路线也会变成了空话。这种情况的产生,受到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两个方面的制约和影响。
从客观因素分析,我们今天面临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是艰巨复杂的巨大社会系统工程。认识对象的广博和复杂是前所未有的,把握其内在本质和运动发展的规律也是相当困难的。我们所面对的不仅是社会化程度很高的大生产,而且是系统交织、结构复杂、信息纵横的现代化大生产;不仅涉及到经济,而且涉及到政治、文化,以及整个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尤其是随着对外开放的推进,把中国的经济与世界市场联系起来,如何适应世界经济发展潮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积极实行对外经济、文化交流,取世界各国之长,补我国一己之短,这更是全新的课题。
从主观因素看,作为领导干部,主观认识能力的改造和提高是一个不断努力的过程,既要受到社会、历史、实践发展的制约,又要受到个人努力程度的制约。认识来源于实践,实践的主体是人民群众。如何把群体的真理性认识转变为领导者的认识,把群体的智慧转变为领导者的智慧,这既有如何正确对待人民群众的实践、是否承认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根本态度问题,也有思想方法、工作方法问题。由于现在机构庞大,环节多,层次多,如果领导者工作作风飘浮,不深入群众,听喜不听忧,下面报喜不报忧,那末,能听到真话,听到符合实际情况的真话就会很难,能听到对领导干部当面锣、对面鼓的批评话就更难。而领导者的活动又主要是大量的决策活动。在这样一种并不是很容易听到群众呼声,不大了解群众实践活动的情况下进行决策,很容易脱离群众,产生主观主义,违背客观规律,导致形而上学。如在纠正了以阶级斗争为纲,批“唯生产力论”的“左”的错误,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时,出现了脱离国情,超越国力的急于求成的偏向;在强调克服僵化思想时,对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斗争又有所忽视和放松;在把握党的基本路线的“两个基本点”相统一的问题上“一手硬一手软”,等等。在强调一个事物的主导方面的时候,往往忽视非主导方面;在纠正一种片面性时,又会出现另一种片面性;在强调共性时,容易忽略个性。这些,从认识论根源分析,是违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结果,也是脱离群众,违背党的群众路线的结果。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是实现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的根本工作路线,是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领导方法与“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认识过程是统一的,以科学实践为特征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路线是一致的。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都是一个循环往复、永无止境的过程。坚持群众路线,既是坚持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遵循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实现正确领导的保证,又是不断丰富、矫正、提高、充实我们真理性认识的重要途径。
突出改造世界观这个主题,才能解决认识路线和群众路线的问题
实践是人们征服自然,改造世界的创造性的物质活动。作为领导者,领导群体,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一切从实际出发,在亲身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斗争中,要突出改造世界观这个主题。世界观的改造是根本的改造。只有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才能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党的群众路线。由于种种原因,现在有人对“改造世界观”这句话很反感,其实,改造世界观并不是坏事情,在现实生活中,人人都需要改造主观世界。作为领导干部,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改造世界观,当前要突出解决官僚主义、主观主义、形式主义和个人主义,要解决立党为公的问题。这四个“主义”,核心是个人主义。不克服个人主义,立党为公的问题也解决不了。个人主义的根本特征是把个人利益凌驾于他人利益和集体利益之上,专致于谋取个人私利,以至不惜损害、牺牲他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克服个人主义是克服官僚主义、主观主义、形式主义的前提。尽管官僚主义、主观主义、形式主义与个人主义不能等同,有时并没有直接的联系。有主观主义的人不一定都有个人主义,但有个人主义或个人主义严重的人,就很难不出官僚主义、主观主义、形式主义。个人主义严重的人,在领导作风上,必然表现为脱离实际、脱离群众、官气十足、养尊处优的官僚主义;在认识和处理问题上,必然表现为不从实际出发,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主观主义;在工作中必然表现为只图虚名、不求实效、追名逐利、摆花架子的形式主义。个人主义与权力相结合,则导致以权谋私,损害群众利益、国家利益;个人主义与商品经济中的消极因素相结合,则导致唯利是图、金钱至上。因此,反对和克服个人主义,是改造世界观的重要内容。
改造世界观的目的是要解决正确认识客观世界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问题,使主观认识符合客观实际,增强改造客观世界的本领。能否一以贯之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与群众路线的统一,既取决于领导者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和理想追求,也取决于是否坚定地确立了“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动力”的历史唯物主义的最基本观点。没有这个观点,就不可能把握好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群众观点。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力是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的动力源泉,亿万人民群众的实践是形成领导者正确认识、判断、决心、决策的最重要依据。知识、科学、真理性认识,从总体上、归根结底的意义上是人民群众创造的。作为领导者,必须处理好直接实践与间接实践,个体认识与群体认识的关系,坚持认识路线与群众路线的统一。党的干部是人民的公仆,不是救世主,不是“神仙”,不能站在群众之上,而要生活在群众之中。要虚心向群众学习,先做群众的学生,再做群众的先生。领导活动工作辐射面大,决策问题牵涉利益面广。因此,必须充分考虑人民群众的情绪、心态、利益、要求,使我们的各项方针、政策真正体现和代表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有利于调动和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这是实现马克思主义认识路线与群众路线统一的根本前提。
贯彻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路线,关键在提高“求”的本领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实事求是,“求”非常重要。“求”就是研究、掌握,就是要解决如何正确认识客观,认识世界,认识形势,认识人。提高“求”的本领,是实现革命的能动反映论的关键。
提高“求”的本领,从认识的过程分析,首先要增强调查研究,掌握真实情况的基本功。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谁都知道这个道理。但如何面对浩繁的社会政治经济问题,通过调查研究掌握其内在的本质规律性,从而作出正确的分析判断,制定科学的决策,则不是轻易就能做到的。一些同志也讲调查研究,但常常是满足于听汇报,走马观花、蜻蜓点水;或是凭直感,靠经验,小生产的操作方式;或是有调查,无研究,缺乏综合归纳,升华提炼,形不成理性的认识。因此,提高“求”的本领,作为领导者,需要在调查研究的方法上来一次飞跃。面对纷繁复杂,变化迅速,信息交错的认识对象,需要能够及时把握大容量、多渠道的信息量,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进行系统的分析,筛选分类,分部分、分阶段进行综合研究,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选择、重构,才能得出正确的判断,掌握事物的内在本质规律性。
其次,要善于综合分析,增强抽象思维能力。坚持认识路线与群众路线的统一,必须提高由个别到一般的抽象思维能力,善于从复杂多变的现象和多种多样的联系中,找出事物内在的固有规律,把一般号召和个别指导结合起来,使领导和群众结合起来,以点带面,推动工作的深入,促进事物的转化。有些同志在认识和分析客观事物的过程中,常常习惯于演绎推理,从概念到概念,停留在一般号召的水平上,实行大而化之的所谓“原则”领导,这是工作一般化,缺乏创造性的重要原因。因此,必须注重在实践中提高从特殊到一般和从一般到特殊的抽象思维能力,善于透过大量的特殊现象抓住客观事物的一般本质,掌握矛盾运动的规律性。
再次,掌握科学的决策程序,提高决策的水平。科学决策是相对于经验决策而言的。经验决策在一定范围内是必要的,也是不可或缺的,但仅仅停留在经验决策上又是远远不够的。现代的领导者必须学会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遵循科学的决策程序,依靠“智囊”、“外脑”,充分考虑到事物、现象的可变性,发展的渐进性,结构的复杂性,特别要把科学决策和群众路线结合起来,深入调查研究,充分注意群众的经验和群众的心态,运用动态的、系统的、定性定量的分析方法,经过周密审慎的思考、比较,做出科学准确的判断,制定符合实际情况的决策。决策一经实施,要及时跟踪了解,及时反馈,不断矫正。同时,要看到领导者作为决策的主体,往往容易从自己已有的立场、观点、方法,科学文化知识、社会历史经验的现有基础去判断外部世界并进行理论思维,推理判断。领导者的决策也往往会受到许多非理性因素的影响,如各种利益机制的制约,领导者个人的意志、心态、情感、品质等。从这个意义上说,领导者的主观意志和领导水平对正确决策有重要影响。我国自古就讲,“虑之贵详,行之贵力,谋之贵众,断之贵独”。领导者在科学决策的问题上,既要虚心听取群众意见,从善如流,广纳并蓄,又要强化和提高决断的水平,善于在众说纷纭中力排众议,当断则断,做到决策之前充分考虑“详”与“众”,决策之时强调“力”与“独”。马克思主义认识路线决定了正确的方针、政策只能来源于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是人民群众聪明才智的结晶。我们党的性质、宗旨和指导思想决定了党必须把为人民谋利益作为自己全部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保证决策和决策的执行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是坚持认识路线与群众路线统一的最好体现。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