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9阅读
  • 0回复

历史将记下他们的功绩——第11届亚运会筹备工作巡礼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2-17
第5版(国内专页(教科文))
专栏:亚运会前奏曲

  历史将记下他们的功绩
 ——第11届亚运会筹备工作巡礼
本报记者 吴骅
第十一届亚运会是亚洲体育界的盛会。
第十一届亚运会又不仅仅是一次体育盛会,它将全面展示和检验主办国的经济、文化、工业、科技等综合国力。
谁是亚洲体坛霸主的金牌大战尚未开始,争创世界水平的各项筹备工作早已紧锣密鼓地展开了。中国科技工作者、企业家、建筑工人、市民……在筹备工作中默默地奉献着,在这场提前举行的没有金牌的无声角逐中创造着一个又一个奇迹,在各个领域夺得锦标,为亚运会辉煌的交响乐增添新的乐章。
  值得骄傲的第20个
在体育界中,名次的排列是从小到大的。“20”这个数字并不多见。然而,在亚运会兴奋剂检测中心,这个数字却饱含了科研工作者的心血和骄傲,令整个中国感到自豪。
1988年,国际奥委会承认的兴奋剂检测中心全世界为22个,1989年1月复试合格的只有15个,而这些兴奋剂检测中心大都有10年以上的历史。国际奥委会要求承办洲以上大型体育比赛的东道主必须有合格的兴奋剂检测中心,1986年汉城亚运会时,尽管汉城兴奋剂检测中心已拥有众多精密仪器设备和相当数量的高中级技术人员,只因未通过国际奥委会资格考试,只得重金聘请西德专家主持兴奋剂检测工作,耗资可观。
“第十一届亚运会要有我们自己的兴奋剂检测中心!”从中国正式接受承办亚运会时起,科研人员也同时立下了这个决心,开始了向这个高科技领域的进军。
1986年10月,国家体委运动医学研究所和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的一批科研人员正式投入了北京亚运会兴奋剂检测中心的筹备工作。50年代从美国留学回来的中国著名色谱专家周同惠教授亲自挂帅,50年代留苏博士杨天乐研究员担任了中心主任,他们带领着平均年龄30多岁的骨干队伍,在北京宣武区药物所院内的一排木板房里开始了这场攻坚战。
在有关方面支持下,中心购置了惠普公司的气相色谱仪、液相色谱仪、质谱仪等成套先进设备。一批批专家被请进来传经,一批批科技人员被送出去培训。中心的科研人员以惊人的速度掌握了仪器的使用和操作。为获取大量有关违禁药物的第一手资料及节省实验费用,中心科技人员在自己身上几乎试用了五大类99种全部违禁药物,搜集和建立了完整的数据库。为此,许多人饱尝违禁药物带来的强烈生理反应,有些人险些送命。
勤奋并不能代替科学。检测尿样中违禁药物的精确度为十亿分之一,其难度相当于查出在一个50米×25米的标准游泳池中放入一食匙糖的含量,需要高精尖的技术和严格的程序。中国科技工作者正是以严谨的态度和勤奋的作风,在亚运会筹备工作的进程表中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1989年,中心顺利通过国际奥委会的两次预考和两次水平考试。3月份的预考,曾令被称为“兴奋剂杀手”的西德兴奋剂检测中心主任多尼克教授震惊。这位利用复活节四天假期带着10份尿样来中国的兴奋剂检测专家,没有想到会这么快便带着无一差错的实验报告回国。
1989年11月,民主德国克劳斯尼泽博士来华主持国际奥委会对北京亚运会兴奋剂检测中心的正式考试。他得到的是同样一份无一差错的实验报告,10份尿样的检测时间为24小时。
1989年12月1日,国际奥委会医学委员会审查通过了考试报告,世界第20个兴奋剂检测中心诞生了。
1989年12月8日,国际奥委会第一副主席梅罗德亲王正式签发了证书,并将证书转交给中国奥委会主席何振梁,高度评价了短短三年时间就达到世界一流水平的北京亚运会兴奋剂检测中心。
1990年1月11日,北京亚运会兴奋剂检测中心在庄严的人民大会堂领到了国际奥委会的证书。
颁发证书仪式上,没有升国旗,没有奏国歌,但谁都知道这份证书的份量。它绝不亚于任何一枚金牌。
中国科技人员默默地奉献着自己,也默默地接受着荣誉。
  “百分之七十”的轰动
当亚运会组委会场地器材部副部长、两鬓如霜的孙叶青女士郑重宣布“第十一届亚运会所需比赛器材设备共163类已全部准备就绪,其中114类是中国生产制造的,占全部器材设备的70%”时,曾引起了一场不大不小的轰动。
70%带给外国人的是惊讶和敬佩,带给中国人的是骄傲和自豪。
内行人都清楚,最大限度地使用国产器材,不仅仅是减少进口器材,节约外汇的问题,对各项比赛的专用器材,各国际单项体育组织都有严格的质量要求和技术规格,必须经过严格的鉴定和试用,得到各国际单项体育组织的批准和认可后,方能在正式比赛中使用。因此,第十一届亚运会比赛的器材问题,不是你想不想用国产器材,而是让不让你使用国产器材的问题。
这就是“70%”之所以引起震动的原因,也是组委会引以自豪的理由。
人们不会忘记60年代在第26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上初露锋芒的“红双喜”乒乓球。自1961年被国际乒联批准为国际比赛用球后,它已在各种世界性比赛中出尽风头。上海乒乓球厂最新研制的PF4型超级特制球,被亚运会指定为专用球。三大球也有着辉煌的过去,天津利生体育用品厂的名牌产品——“金杯”牌足篮排球,早在1979年就被国际足联、国际篮联批准为国际比赛用球。
亚运会体操比赛所用的11种器械是清一色的国货,天津春合体育用品厂生产的平衡木、鞍马、吊环、高低杠等器械早已在世界性比赛中亮过相,受到李宁、童非、吴佳妮、马艳红等中国一代体操名将的喜爱,以及外国选手的好评。1986年,国际体操联合会正式认可该厂的高级体操器械为国际重大比赛的专用器械。该厂的另一杰作是举重器械,国际举联鉴定为“A”级产品,并被指定为1989年至1992年期间奥运会、世界锦标赛和国际举联承认的任何洲际和多边国际比赛的专用器械。
此外,中国自行设计生产的,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单臂折叠式电动液压篮球架、铝合金球类训练车、立柱式排球架、移动式藤球柱、排球、跳水等特殊裁判凳等也将用于第十一届亚运会。上海体育器材三厂还将提供具有特殊要求的双人有舵、双人无舵、八人单桨、单人双桨等多种赛艇;单人皮艇、双人划艇、四人皮艇等五种皮划艇和芬兰人级单人、飞行荷兰人级双人、470级双人等五种帆船和帆板。
中国能够培养出威振世界体坛的运动员,也同样能够生产出达到世界水平的体育器材。难怪组委会公报中自豪而肯定地说:“北京亚运会提供的高质量器材,是能够使运动员创造最佳成绩的,也是符合国际奥委会章程及国际各体育联合会和亚洲各体育联合会的规定的。”
  15年的夙愿
一位权威人士透露:15年前,国务院总理周恩来曾明确表示,要建立中国自己的一流水平的国际转播中心,并亲自批准了电视中心和电视发射塔工程项目。
15年过去了,中国电视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但远远不能适应对外开放形势的需要。今天,借第十一届亚运会的东风,周总理的这一夙愿终于得以实现。
由中央电视发射塔、国际转播中心大厦和中央电视台彩电中心组成的第十一届亚运会电视转播中枢,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被称为“金三角”。亚运会期间,它将以最快的速度把亚运会的盛况全面、形象、生动地转送到亚洲及世界各地。亚运会后,在重大国事活动及经济、文化、体育活动中仍可以发挥巨大的作用,它将为各国家和地区电视记者提供一流的服务,成为让世界了解中国的窗口。
位于西三环路边的中央电视发射塔建成后高达380米,堪称“国内第一塔”,遍布北京市郊的33个体育场馆都可以顺利地将微波信号转送到这里,然后再通过光缆将信号转至彩电中心中央控制室。各国电视记者将在国际转播中心接收和处理由彩电中心传来的信号。
值得一提的是“金三角”中的国际转播中心,这个13层高的综合大厦不仅可以向外国记者提供机房、设备和转播室、采编室等,还可以提住宿、饮食、交通等生活方便。这一自成系统的小世界减少了各国电视记者往返奔波于各个赛场,也避免了场地内记者太多,不利管理的问题。目前,国际转播中心尚未竣工,300余套客房和5000平方米的工作间已被预订一空。
中央电视台台长黄惠群曾用“压力大,难度大”来形容亚运会的电视转播工作。“金三角”工程进展的同时,电视转播的“软件”工程也在同步进行,购置转播设备、器材,了解亚洲和欧美各电视台的需求,调试各场馆、中央电视台、卫星地面站等线路,组织千余人的编采人员队伍等等,压力和难度是可想而知的。随着“金三角”的崛起,中国电视工作者已经进入了赛前状态。
9月22日,当第十一届亚运会的帷幕拉开的时候,不同种族、信仰、肤色的运动员们将成为亚运会的主角。而在此之前,亚运会交响乐中的主角是那些日夜奋战的建筑工人,是默默奉献的科研人员,是在寒风中排练团体操的孩子们,是为创一流服务而紧张培训的服务员、厨师、司机们,是为集资四处游说的公关先生和小姐,是周密筹划的组委会官员们,是疲于奔命采访的记者们……。他们永远不会成为亚运会领奖台上的金牌得主,但他们功不可没,历史将不会忘记这一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