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1阅读
  • 0回复

让“小太阳”放光明——滇西漫湾水电站建设纪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6-17
第2版(国内新闻)
专栏:重点工程巡礼

  让“小太阳”放光明
——滇西漫湾水电站建设纪事
本报记者 钱江
滇西群山里奔流着一条河,它的名字叫澜沧江。
它源于雪山脚下,大江南去,劈山破岭,至西双版纳出境,落差1780米,水量为黄河的1.4倍。
傣族先民也许早有所悟,在古老的传说中把澜沧江称作“小太阳”。可是,千百年来,澜沧江默默流,空载无穷水能。水电建设者看好澜沧江——干流上可建14个梯级电站,总装机容量可达2000万千瓦。现代化建设需要电,云南需要电。在改革开放中前进的中国水电建设者,于1986年5月在澜沧江中段兴建漫湾水电站,装机容量150万千瓦,仅次于长江上的葛洲坝。
用改革精神搞建设
漫湾水电站的建设,浓缩着改革和奋进精神。
——不再完全依靠中央财政投资,初期的10亿元概算由省、部合资,云南负责近1/3,先期投入。这种做法,调动了地方办水电的积极性,改变了地方对国家重点工程“你干,我看,吃大户”的状况。
——漫湾在全国大型电站建设中首次实行全部工程招标承建,引入竞争机制。对省内施工单位没有额外照顾。最后,主体工程由葛洲坝工程局和水电14局、3局、8局分取,“四龙治水”。
——精兵强将建电站,不搞“小社会”。施工人员3000左右,都不带家属。
电站开工未及3个月,大雨倾盆,澜沧江暴涨,洪水冲毁30公里道路,卷走3座桥梁,漫湾顿成孤岛。待洪水退去,建设者们加紧施工。工程管理局长贺恭头天做完手术,次日就赶回工地。
14局创造出在高19米、宽16米的断面上隧道开挖月进尺270米的当时全国纪录。9个月打通导流洞;接着打通2号导流洞,保证安全度汛。
8局在困难的地质条件下负责砂石料系统,保证了施工。来自陕西的3局只用7个月就完成大江截流的准备。
根据协议,当地政府妥善征地移民,施工单位不必为此花费精力。解决工地用电时,一边征地,施工单位一边架设高压线,5个月架通了跨越6县市、121公里长的线路。
1987年12月20日,奔流千古的澜沧江被拦腰截断,大江截流计划提前一年实现。
众志成城治滑坡
就在漫湾建设充满乐观情绪的时候,1989年1月7日傍晚,左岸边坡发生大塌方,近15万方泥石顺山体滑下,埋没了坝基开挖现场。整个工程陷入困境。
为了治理左岸滑坡,全国水电专家数次会聚漫湾,商议对策。经过论证,决定削坡减载,同时采用打锚固洞、桩和预应力锚索的办法将山体稳固住。
解放军某施工部队前来增援,正在贵州天生桥电站施工的武警水电一支队也赶来了。漫湾的“四龙”成了“六龙”,众志成城治滑坡。
锚索专家刘玉堂负责锚索施工。3局的治坡队伍投入了,原先没有锚索经验的14局主动请战,不仅打锚固洞、桩,也学起了打锚索。治滑坡要冒风险,坡面地质破碎,山上不时有石块滚下;施工面十分狭小,经常交叉作业。为了让出作业面,14局的工人们发挥自己的长处,把困难和危险留给自己,打横洞钻进山体,再由下往上打锚固洞。
一年中,漫湾建设者在左岸边坡打下了1088根巨大的锚索和30多个锚固洞、桩。今天的左岸山体罩上了青灰色的紧固盔甲,滑坡被治住了。
15万方泥石被清除了,宏大的坝、厂基础开挖在90年代的第一个春天终于完成,虽然失去了一年时间,漫湾建设毕竟再次跨入了坝体大规模浇筑阶段。
脚踏实地艰苦创业
数千建设者远离后方基地,多少个节日,他们都在只有滚滚江涛声的峡谷里度过。施工最紧张的时候,班组长只能睡三四个小时。14局有个混凝土班,是浇筑施工中的一个拳头,26个人经常完成着本来需要50来人才能干的工程量。隧道混凝土振捣最辛苦,洞内热气蒸腾,工人只穿一条短裤作业,浑身沾满水泥。班长苏继先天天带班干最艰苦的工序,身上常常被铁锈和水泥侵棘出片片红斑。长年累月下来,他的手磨成两把“钢锉”,他只能穿布衣服,化纤一类的衣料,他的手摸两下就起毛了。今年,这个班被授予“五一劳动奖状”。
走出低谷,漫湾的前景是美好的。葛洲坝工程局正待增调力量加速大坝浇筑,14局在打通泄洪洞。漫湾建设者正在奋力托起澜沧江这个小太阳。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