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7阅读
  • 0回复

定西要定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6-17
第5版(国内专页(政治·法律))
专栏:下基层手记

  定西要定
中共甘肃省委书记 李子奇
历史上以“陇中苦瘠甲于天下”著称的定西县一带,是我们省乃至全国最贫困的地方之一。吃、穿、用年年发愁,贫困面达70%以上。遇到大灾之年,外流的人群沿铁路线四处奔走,造成社会动荡和不安。从某种意义上讲,“定西不定,全省难定”。解决定西的温饱问题就可以突破关键,找到出路,使群众看到希望,使陇中以至全省治穷致富的工作打开局面。
从1983年起,我把定西作为联系点,每年都抽出时间去五六趟。七年下定西,不仅从群众火热的生产和革命实践中汲取了营养,丰富了自己,而且也从定西人民的首创经验中,寻找到了解决甘肃中部干旱地区农业生产的一些根本性路子,为指导全省工作积累了有益的经验。
我在抓定西过程中,在全面吃透县情乡情的基础上,注意充分发动群众,依靠广大党员和各级干部献计献策,先后适时地提出了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综合治理、“三年停止植被破坏”、“五年基本解决温饱”、“再干五年,稳定实现粮食自给”等改变定西面貌的近期奋斗目标和战略任务。7年来,全县用“承包到户、允许继承”等办法,组织动员全县人民,在没有耕地的荒山荒坡上,种植沙打旺、柠条等耐旱植物80.7万亩,造林113万亩,人均有林面积3.2亩,基本解决了群众烧柴和各种家畜的吃草问题,一举扭转了长期以来“人铲草皮,畜啃树皮”的状况。同时,县里订出长远规划,狠抓梯田、砂田、沟坝地建设。到现在,全县“三田”面积已达90多万亩,人均2.4亩,亩产一般都比较稳定;在沟壑区域恢复植被,兴修塘坝,保持水土,连片综合治理了100多个小流域,新治理面积120多平方公里,累计达到320多平方公里,有效率达50.6%。
全县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变,为其他各业的发展创造了基础条件。7年中,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到342.7元,净增244.3元;人均产粮达到566斤,增加2.2倍;农村人均存款达到38元,增加3.8倍;国家在这里的返销粮和救济款下降了80%以上。
定西农村经济面貌的深刻变化,带来了人们精神面貌的变化,过去逃荒外流的队伍,变成了劳务输出的队伍;过去毁坏植被的大军,变成了农田基本建设的主力军。广大农民从现实变化中,找到了治穷致富的路子,看到根治贫穷的希望,更加热爱共产党的领导,更加热爱社会主义制度。
省委书记到一个县上帮助工作,全县几十万双眼睛都在看着。自己的作风怎么样,不仅关系到个人声望,更重要的是直接关系到党在群众中的形象。7年下定西,我总是尽可能地直接深入乡村,深入农户。定西县坚持修梯田的李玉田,舍饲牛羊的喜得禄,搞畜养加“一条龙”的张金生等一批劳动模范和贫困户唐俊元等都是我的老朋友。他们心里想什么、有什么难处都乐意告诉我。我不但经常同他们拉家常、谈形势,而且从他们勤劳开发致富的实践中看到了甘肃农村经济发展路数和前景。有时同农民深谈一次,比坐在办公室里苦想一天收益大得多。
定西的变化给我们以新的启示,也增强了全省解决温饱、进而开发致富的信心。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