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3阅读
  • 0回复

他们迷恋中国文化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6-20
第7版(国际专页)
专栏:文化交流

  他们迷恋中国文化
本报记者 严正
中国文化之灿烂、历史之悠久,举世公认。记者亲眼见到许多南斯拉夫朋友对我国文化、历史充满迷恋之情。他们为了解并传播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一直在作不懈的努力。本文记述的仅是几个普通的例子。
    第一代留华学生——新任驻华大使朱克奇
原南斯拉夫副外长、新任驻华大使朱克奇是南斯拉夫第一代留学中国的学生,也是最早获得中国大学(北大)毕业文凭的南斯拉夫汉学家。他出任驻华大使前夕接待记者采访,首先展示了在中国获得的已珍藏30多年的文凭、成绩单等,然后又以纯正的普通话介绍了他与中国文化的密切关系。
他说,1955年他怀着对东方文化的崇拜心情赴京求学时,还是一个年方25岁的小伙子。他到京不久就见到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革命家,受到巨大的鼓励,周围的同志还给他起了一个中国名字叫朱克奇,他采用至今。朱克奇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后曾3次在南斯拉夫驻中国大使馆任职,在30多年的外交生涯中,他一直注重研究中国文化,撰写了大量介绍中国历史、文化、哲学和政治思想的文章,如今他虽已年过花甲,但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厚爱仍不减当年。朱克奇大使带记者参观了他充满中国文化艺术气氛的卧室。地上铺着中国地毯,墙上挂着中国老式时鸣钟和古代画卷,室内陈设着许多古色古香的中国红木家具,书架里摆着他经常翻阅的鲁迅等中国现代作家的著作和中国古典小说。他对记者说,他还有一个大书库,保存着许多中国书籍,其中包括毛泽东和邓小平同志的著作,这是他不时请教的“良师益友”。
朱克奇大使对自己能再次去中国工作感到无比欣慰,他说将利用自己汉学家的优势促进中南两国人民的友谊。
    夫妻汉学家——维拉和斯特利安
现年35岁的南斯拉夫女汉学家维拉是马其顿人,她的丈夫斯特利安则出生于罗马尼亚。对中国文化和历史传统的共同爱好使他们在1973年不约而同来到中国留学,之后结为伉俪。后来,他们回到马其顿首府斯科普里定居。10多年来,他俩齐心协力,在研究和传播中国文化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据粗略统计,他们翻译出版了《鲁迅小说集》;编著出版了附有2000多汉字小词典的汉马对照会话手册;在斯科普里外语中心多次举办中文学习班;翻译出版了茅盾的小说《子夜》、《1983—1984年中国优秀短篇小说选》和巴金的巨著《家》、《春》、《秋》。目前他们正在翻译、研究鲁迅等现代作家的文学著作以及唐代以来的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另外,他们已花费7年时间编纂汉马词典,至今积累了8万多个中文单词。
特别令人钦佩的是他们这些工作都是利用业余时间完成的。维拉告诉记者,他们之所以能够如此不辞辛劳,锲而不舍地坚持下去,只是为了让南斯拉夫人民更多地了解和欣赏中国悠久的历史和光辉灿烂的文化,并以此表达对中国人民的深厚感情。
    辛勤的园丁——卢大中文教师米嘉
世界上第一部汉斯词典今年4月由南斯拉夫卢布尔雅那大学出版发行,词典的编著者卢大中文教师米嘉先生特别激动,因为词典的出版不只是他花费多年的心血结出了硕果,而且为南斯拉夫青年学习中文创造了有利条件。
米嘉先生原来是学经济的,并已在斯洛文尼亚共和国政府经济办公室担任重要工作。60年代末,当他有机会接触中国文化时,立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决心改行易业,于是他设法借来中文课本和录音磁带,自学中文5年;接着又两次去中国进修汉语和中国历史,数次考察中国,发表了许多介绍中国的文章。回国后他谢绝了许多报酬优厚的工作,在斯洛文尼亚开办第一个中文学习班,悉心传授中国文化和历史。当时条件很艰苦,没有现成的教材,米嘉先生就自编自印。新生入学一年后,他赠送自己辛辛苦苦从中国背来的中文阅读课本和新华小词典等,鼓励大家努力学好中文。他还动员去中国留过学的朋友和学生,与他一起捐书,建立了一个藏书3000多册的中文图书馆供学生借阅。他还多次举办“中国文化周”和关于中国问题的学术讨论会。10多年来,米嘉先生教过数百南斯拉夫学生学习中文,真可谓桃李满天下!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