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0阅读
  • 0回复

南北贫富差距扩大的十年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2-02
第7版(国际专页)
专栏:

  南北贫富差距扩大的十年
新华社记者 刘昕
80年代世界经济活动的特点之一是:南方发展经济的条件日益恶化,南北方贫富的差距明显拉大。
这10年间,在发展中国家中除了东亚和东南亚地区外,南亚、中东、黑非洲以及拉丁美洲的经济发展速度都比70年代低。而且,不少发展中国家由于人口增长速度超过了经济的增长,现今的人均收入水平低于80年代初期。在拉丁美洲,1980年人均国民收入曾达到2010美元,而到1988年却降到了1800美元。在非洲,1980年以来人均国民收入已下降20%以上。
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收入的减少使发展中国家这10年中总的投资水平下降。按投资占国内生产总值的百分比算,以1980年同1988年相比,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的投资率从20.8%下降到了14.1%,拉美和加勒比地区的投资率从24.2%下降到了15.7%,南亚地区的投资率从23.1%下降到20.7%,只有东亚地区的投资率从29.4%上升到了33.2%。在投资减少的情况下,许多发展中国家重要的经济部门难以进行设备更新,结果经济增长乏力,未来经济发展的潜力受到严重影响。
与发展中国家不同的是,北方发达国家自1982年走出衰退后,经济连续7年增长。它们的人均国民收入就从1980年的10650美元升到1987年的14580美元,增加了约40%。同期,发展中国家的人均国民收入只从680美元增加到720美元,增加了不到6%。如果除去亚洲,其它地区的人均收入实际是下降的。
1982年,第三世界爆发了债务危机,并且延续至今。债务危机使商业银行停止了对债务国的自愿贷款,南方国家在国际资本市场上筹资变得越来越困难。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估计,1981年发展中国家获得的外国投资和政府及私人贷款净额为1310亿美元,此后逐年减少,到1989年时只有530亿美元。
这10年里,西方商业银行的实际贷款利率是自“大萧条”以来最高的,它不仅加重了债务国的偿债负担,而且使穷国的外汇收入大量减少。与此同时,流往穷国的资金大量转向北方金融市场。1982年净流入发展中国家的资金为182亿美元,1984年资金流向开始倒转,1988年从发展中国家流出的资金数额达到430亿美元。而发展中国家的外债,则从1982年债务危机爆发时的8310亿美元上升到了11650亿美元。
在贸易领域,随着80年代发达国家工业生产中新材料和新工艺的应用不断扩大,发展中国家初级产品和原料的出口市场日益萎缩。此外,发达国家还利用各种因素人为地压低初级产品价格。据统计,70年代国际市场上石油以外的初级产品的价格以平均每年11.3%的速度上升,而到80年代,初级产品的价格变成以平均每年1.37%的幅度下跌,致使严重依赖出口初级产品的穷国的工业制成品的价格在这10年中却以平均每年4.11%的幅度上涨着。
80年代,在全球性经济结构调整的影响下,发达国家加强了贸易保护主义,尤其对来自南方的有竞争力的产品限制越来越严格,例如强加给第三世界的服装和纺织品过低的贸易配额等。工业国一方面利用非关税壁垒保护本国市场,一方面又通过补贴等手段促使其产品占领别国市场,这种被称为80年代“超保护主义”的行为,在对发展中国家至关重要的农产品贸易领域表现得尤为突出。
从南方国家内部看,经济发展受挫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发展战略及经济政策的失误,如拉美借债曾带有一定盲目性,非洲一些国家忽视了关系国计民生的粮食生产。发展中国家还存在着管理水平低、投资效益差等问题。面对这些,不少发展中国家在80年代虽然开始了不同程度的改革,但由于存在严重不利的外部经济环境,改革的成果到目前为止还是有限的。同时也应指出,由于南方的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各国的经济利益不尽一致,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凝聚力尚待增强。
随着工业发达国家80年代初摆脱了能源危机,北方在南北关系中的态度已比70年代强硬。在乌拉圭回合谈判中,发达国家在农产品、纺织品、技术转让等与发展中国家关系最大的领域中均持强硬立场,使南北方在贸易方面的对话陷入僵局。另外,发达国家在这10年里利用在国际融资、市场、技术、生产资料、粮食等方面的优势,对发展中国家施压并进行分化,迫使南方增加对北方的依赖。
目前看来,使南北双方贫富差距扩大的各种因素一时难以消除,90年代发展中国家面临的经济环境仍不容乐观。但是,南方国家的政治作用在增强,南南合作存在潜力,南方经济前景仍是有希望,有前途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