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2阅读
  • 0回复

红其拉甫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2-02
第8版(副刊)
专栏:

  红其拉甫
邱明全
外人想也想不到,帕米尔高原晶莹的冰山雪城里有一个热热闹闹的小镇,风暴的利爪竟抠不动它。
这是一个不大的陆地口岸,叫红其拉甫口岸。它原是古丝绸之路南线的必经之路。1986年5月1日,我国政府宣布红其拉甫口岸正式向第三国开放。于是,来自世界各地的商人,旅游者,外交人员,探险家纷纷而来。
“红其拉甫”,维吾尔语是“血沟”的意思。
红其拉甫的主人是驻扎在那里的边防连前哨班民族二班的维吾尔族战士们。他们担负着检查入境外宾的护照,查看国境设施和边防执勤的任务。
冰峰作衬,小楼当景,国旗在晴空里飘展。一根红色与白色相间的横杆拦住了来自异国的车辆。游人们一一在中国边防士兵的微笑里通过。四周白得耀眼,惟独这个山口呈现着五彩缤纷的色彩。无论如何,战士绿依然作了主体色。像春河岸上那苍翠的树木,在充足的光照中抖着生命的威风!
民族班的战士可亲极了,他们给异国的百姓留下了深深的印象。有一位巴基斯坦老太太无证要求入境,她对岗上的战士说:“友好国家嘛,进去看看就走。”天寒地冻,战士给她披上自己的大衣,让她进屋喝了杯热茶,细心给她讲清了道理。老太太走了,她站在自己的国土上再一次朝这边的太阳招招手走了……
地处海拔5000米以上的前哨所在地上空的含氧量只有平原上的一半多,炉火在这儿燃得十分艰难。
夜来了,幽远已极,清淡已极。月光如霜,四野没有丝毫声息。地球远方的夜景在这里复现了。
这些战士最初来到帕米尔时,他们一夜夜地只在帐篷里过夜。没有灯,没有水。去找水,去刨冰。顽强的人们,最终还是在这里扎下营盘,开始了他们的工作。一切都开始之后,战士兵才领略了帕米尔的真正厉害。
冬天到来时,红其拉甫通往山口的道路上平均积雪厚达1米以上。每次巡逻都要扒雪开道。手脚都冻麻了,嘴唇裂开流着血。他们中常常有人用自己的身体在雪地上碾出一条路来,替别人开道。
山风,是帕米尔最为凶残的怪物,它吹起的大石子,将前哨班的几十块大玻璃全部砸碎。晾晒的衣服得全装进网兜里挂起来。最糟的是电话线常被刮得互相绞缠在一起,电杆被折断,红其拉甫顿时漆黑一片,风便愈加疯狂起来,呛得战士们的胸腔都要炸裂了……
这些大眼睛、高鼻梁的战士,将自己的青春之树深深地、牢牢地植在这条风雪之路上,他们心头凝铸着一句千古不变的警句:国之不固,何以家为,寸土之失,将士之耻。
当热甫琴响起的时候,那透着黄橙橙灯光的窗口便映上了战士们载歌载舞的身姿。
从红其拉甫前哨班沿公路再往前走一段,就是巴基斯坦的领土了。那块战士们用汉白玉石料立成的界碑上刻着一颗金红色的国徽,碑的那一面同样是一颗绿色国徽。一块碑石,两个国家,一条公路。
风吹向红其拉甫山口,那些英武的战士们持枪站立,纹丝不动。
清晨,太阳爬上他们的肩头,怯生生地吻着他们的面颊。
红其拉甫的冰峰羞愧地扯起了云纱……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