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阅读
  • 0回复

“钱痴”孙国宝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2-17
第8版(副刊)
专栏:

  “钱痴”孙国宝
  朱子南
孙国宝被苏州人称为“奇人”。说他“奇”,是因为他对古钱币的爱好已不能用“迷”来形容了,简直到了“痴”的程度。
他老家在江苏扬中县的栏杆桥镇,大运河从镇西流过,临河一条街,店堂半建在岸上,半建在打了木桩的河上。柜台分设两边,岸上的船上的顾客都可以接待。天长日久,从店堂地板缝里以及船板上滚落到河里去的铜钱就不在少数了。枯水季节,他同小朋友们一起去河滩摸那铜钱。呵,一个小伙伴摸到了一枚,他接过来一看,过去没见过的,爱不释手了,掏出了爸爸给的早点钱换来了这枚古钱。
他怎么会迷恋上这古钱的?
贫寒的家庭,无钱上学,知识的来源,是靠他祖母的“口授”。他腰间那串钥匙上挂着的几枚奇异的“铜饰”,便是教材了:这都是老早老早用的钱。那像把铲子的,是布币;那像把刀的,是刀币;那圆圆的中间有个圆孔的,是圜钱。到了秦始皇,书同文,车同轨,又统一了货币,才有圆形方孔钱,这种形状的铜钱一直沿用到宣统皇帝。孙国宝在铜钱上识了字,又在铜钱上得到了历史知识,还装下了一连串故事。
他的心灵进入了古钱币的世界。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丰富,他懂得了,钱币也是历史的见证。中国四千年的钱币史,它所形成的钱币文化,涉及政治、军事、经济、冶炼、社会风俗等各个领域。
到了1966年,他收藏的古钱币已有4000余枚了,不乏珍品、稀品。但是,在劫难逃……直至“文革”后,噩梦过后,痴梦依然,他又重新着手收藏。
1979年,他担任了苏州市金属材料公司经理,多次与铜材厂打交道,了解到了一个令人痛心的信息:回收后投放入冶炼炉里的废杂铜中有1/10是古钱。一个规模不大的铜材厂每年要熔铜150吨,也就是说,每年有15吨古钱被熔毁。而这类工厂全国有2000家左右,每年要熔化多少古钱?
一吨古钱以小平钱平均重量3.5克计,约合285714枚。他以具有高级经济师职称的头脑做上了一道小学生的算题:每枚如果以2角钱出售,每吨古钱可值57142元,且不论古钱中价格高昂的珍品与稀品;而用古钱熔成的黄杂铜,每吨不过是4000元左右。经济损失该是多少?文化的流失又是多少?
1983年12月,他在中国钱币学会首届年会上呼吁了。他以奔波于全国各地搜集得来的翔实的数据编织成了一幅壮观的又是令人沮丧的古钱化铜图传递给与会代表。他又交出了与另一古钱研究者合写的论文《死物活用,内销外销,支援四化,利国利民》,呼吁抢救古钱,开放古钱市场。这一论文的提要,由中国钱币学会负责人以书信形式送到了当时任总书记的胡耀邦同志案头,很快有了指示:同意。交人民银行办。要落实。很快有了行动,不过一年多时间,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抢救上缴的古钱有100多吨。
下一步该做什么?他今年59岁了。他不想把收藏的古钱传给他的子孙。他想把这钱币文化普及开来。他这个“奇人”又作了一件“奇”事。
1989年11月14日,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节目中映出了“苏州国宝钱币博物馆”正式开馆的消息。这是我国第一家钱币专业博物馆。这是一家经苏州市政府批准成立而以私人名字命名的公立博物馆。孙国宝被聘任为馆长。建馆的资金没有要国家一分钱,都是由孙国宝筹措的。
为什么有过以他姓名命名的动议?这家博物馆的展品,包括我国最早的贝币、骨币,春秋战国时的布币、刀币、圜钱、蚁鼻钱,以及秦汉以来历朝的古钱、金银币,近代的货币、铜元等4大门类的2000多件钱币实物展品,是孙国宝捐献给国家的。他没有要什么奖金,只是拿了一张奖状。一张纸片,折射出了他一生的追求与情操。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