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1阅读
  • 0回复

红领巾助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6-24
第5版(国内专页(政治·法律))
专栏:

  红领巾助残
本报记者 罗同松
“六一”国际儿童节期间,湖南省岳阳市表彰了50个红领巾助残先进集体和200名“红领巾助残标兵”。在此之前国家教委、全国少工委、全国妇联、中国残联的负责人在联合发言中,赞扬岳阳市红领巾助残“做出了第一流的工作”。
岳阳市的红领巾助残活动由于领导关心,形成了部门热心、少儿尽心、残疾人欢心。各级机关、团体在布置、检查工作时,都有红领巾助残这个项目,总结工作时,必须有红领巾助残活动的典型。各类学校都把红领巾助残活动作为落实《德育大纲》和中小学生行为规范的有力措施。到“六一”时,全市3150多所中小学96%的少先队员组成了“送温暖小组”、“小帮手服务队”、“助残小分队”等组织38480个,共青团助残小组490个,广泛开展了“让春风吹暖残疾人心田”、“做残疾人的小伙伴”、“为残疾同学分忧愁”等活动,把党和社会主义的温暖送到全市219100多位残疾人心中。
岳阳市少先队员助残,首先是从帮助身边残疾同学做起的。全市4800名在校残疾学生,都有专门的少先队员照顾。少先队员们还把助残活动扩展到社会上去。从1987年以来,全市农村成立少先队助残帮工组460个,帮助残疾人种地。下肢瘫痪的蔡华珍由于生女孩被丈夫遗弃,悲痛之际,三封镇小学的少先队员陈红将班上的21名少先队员发动起来,分成7组,每天轮流为华珍料理家务,照看孩子。华珍有一手修理钟表技术,少先队员们便从家里带来木料、砖瓦搭起了“路边钟表修理店”。全市还有800多支少先队助残演出队,经常到福利工厂或残疾人家中演节目、读报纸、讲故事。春节期间,少先队员们提出“少放一挂鞭炮,多存一元压岁钱”。3年中,全市少先队员共为残疾人事业捐款7万余元。
岳阳市教育界认为,红领巾助残活动包括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热爱劳动、文明礼貌、艰苦朴素等内容,是进行基础共产主义教育,且最容易被少年儿童所接受的好课程。一些独生子女的父母反映,过去他们的孩子只知受爱,不知爱人;只讲穿戴,不知艰苦。自从参与红领巾助残活动后,去掉了娇气,遇同学或他人有困难总是勇往扶持,鼎力相助。某校一位男生曾染上抽烟、喝酒、打群架的坏习气,成绩差到被留级。当他在助残活动中看到了集体的力量,明白了助残的意义之后,决心痛改前非,力求上进。后来不仅甩掉了“双差生”帽子,还被选为班长,被评为“优秀学生干部”。红领巾助残活动也影响了社会风气。家长们受孩子精神感染,向子女看齐;个别爱讥讽、挑逗残疾人的人一改旧习,热情加入了助残行列。
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主席邓朴方今年写信,祝愿“岳阳市的少先队员们在开展红领巾助残活动中取得更大的成绩”。中共岳阳市委、市人民政府要求“把红领巾助残纳入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作为全市社会综合治理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使之与经济文化事业的发展同步”。这说明他们有决心将这一活动坚持下去!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