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7阅读
  • 0回复

“宁亏自己,不亏军人”——东莞市拥军优属纪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6-24
第5版(国内专页(政治·法律))
专栏:

  “宁亏自己,不亏军人”
——东莞市拥军优属纪事
许峰
在人均工农业总产值居全国之首的广东省东莞市,驻军官兵经常感受到东莞人“宁亏自己不亏军人”的深情。
一次,东莞市二轻局副局长周明祥应邀到某部帮助解决几个随军家属的就业问题。休息的时候,部队领导陪他在营区散步,他看到各个连队都在自己办班,教即将退伍的老战士一两手退伍后所需的技术,颇受感动,当即向部队领导提议:由二轻局出钱、出人,为部队办一期老战士工业会计学习班。
说者有意,听者无心,部队领导以为周明祥是说说而已。没曾想,一个星期后,周明祥不请自来了,还带来了他在本系统挑选出的5名会计师和一批教材、教具。
一个月后,100名老战士全部拿到了工业会计学习班结业证书,没花部队一分钱。
驻东莞山区某部,远离城镇,却创造了一个许多驻城镇部队也很难创造的奇迹:连续3年战士考军校录取比例在集团军和广州军区都名列前茅。这是市教委对驻山区部队特殊关照的结果。每年高考前,都要派几名教师来这个部队为报考战士补习功课。
如今,东莞市组织部、宣传部、教委、公安、司法等党政机关和一些学校、科研单位,有100余人担任了驻军各部队的政治、文化兼职教员。
1989年春节前夕,东莞市市长郑锦滔带着民政、公安、劳动、粮食、商业等十几个部门的负责同志到某部现场办公。快离开的时候,郑锦滔用一种探询的目光问这个部队的负责同志:“部队生活费低,东莞的物价高,你们这个春节给战士们准备了什么东西?”
部队的负责同志高兴地说:“请市长放心,今年不同往年,我们的生产收益突破了百万元大关,这个春节给战士们准备了‘10个一’……”
他说的“10个一”是:平均每个战士一斤肉、一斤鱼、一斤水果、一包香烟……。就这“10个一”,在目前许多部队还是可望不可及的水平。他满以为郑市长会同他一样高兴。
郑锦滔不仅没有高兴,一阵苦涩涌上他的心头。这位搞经济工作的市长一默算就知道:“10个一”的价值总和也只够东莞人喝一顿早茶的费用。然而,这就是子弟兵过春节的水平。
郑锦滔市长回到市里,迅速办了两件事:一是告诉有关部门,加大各驻军部队春节慰问品的数量,一次追加慰问金额24万元,把原计划的送纪念品改为送肥猪;二是召集财办、商业等部门和各镇政府负责人会议,专门布置驻军春节物资供应工作。
动人的场面出现了。市委、市府机关,各乡(镇)、村干部,纷纷来到驻军部队关心官兵过节的准备情况,有的送来了猪肉、牛肉、水果,有的干脆送“红包”:营部1000元,连队2000元……“让战士们春节多吃几个菜。”
东莞市作为广东省的廉政建设试点单位,他们把党政机关的廉政措施、办事制度首先分送驻军各部队,请求监督。
集资修建的东莞大桥通车了,要收过桥费还债,市政府指示:“军车免费。”
驻军各类物资供应,一律实行“保质保量保平价”的政策。单给部队供应煤一项,每年市政府就要贴进差价33万余元。
东莞市教委有这样一个统计数字:改革开放的10年来,东莞地方学生每年考入初中和高中的升学率为40%,而驻军干部子女的升学率为100%。
原来,东莞市教委有一条规定:驻军干部子女,成绩稍好的,一律进广东省的重点中学——东莞中学;成绩差的宁可留级、补习,也要保证让他们读完高中。
某部驻在山沟,离最近的小学也有6公里,20多名干部子女无处上学。这本是部队领导机关自己解决的问题,东莞市政府给揽了过来。市教委出面,支持这个部队自己办一所随军子女学校,并派了三名教学水平高的教师,工资由教委支付。20多个孩子分5个年级,三个教师忙不过来,教委又让从当过教师的部队家属中招聘几名,公安局、粮食局二话不说落了户口。
海军某部东莞籍干部李志辉,家住虎门镇,年迈的父母和4个已成年的弟妹共居一间只有17平方米的房子。1987年的一天晚上,李志辉拿起了笔,给被退伍战士誉为“战士的好大姐”的虎门镇女民政助理员陈观婵写了一封短信,介绍了父母弟妹的住房情况。
陈观婵接到信的当天就来到了李家,又风风火火地找几位镇领导,硬是从已分好的房子里扣出一套分给李家,前后不到一个星期时间,李志辉多年不敢想的事情办成了。
像这类事在东莞不胜枚举。东莞人就是这样用他们的一片真情,让军人看到为国为民奉献牺牲的价值,感受到人民的温暖。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