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1阅读
  • 0回复

力术止 义术行——晋剧《太阿剑》的历史启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6-25
第8版(副刊)
专栏:剧谭

  力术止 义术行
——晋剧《太阿剑》的历史启示
苏国荣
乍看《太阿剑》(张家口地区青年晋剧团近日在京演出)这一剧名,好像作者是在写秦始皇以武力征服天下。可我看戏后觉得,作者似在探寻秦始皇扫平六国、统一天下的历史原因。
思想家荀子在《强国》篇中曾用一句话总结了秦国何以强盛的历史经验:“力术止,义术行。曷谓也?曰:秦之谓也。”他进一步解释这个“义”是什么:“夫义者,内节于人而外节于万物者也,上安于主而下调于民者也。内外上下节者,义之情也。”有了这个“义之情”,内外上下关系就能得到调节,化淤为和。以此行于政,则得民心;律于军,则有军威。《太阿剑》就是从这一角度颂扬赢政的“义术”,以此统一天下的。
剑,可看作武力的标志,也可视为强暴的象征。但赢政手中这把剑,不仅仅于此,而是“力”与“义”的统一。他是用这把剑来调节上下、内外之间的关系,从而收服了军心,为其雄图伟业服务的。当他爱子无齐持父亲所授的太阿剑仗势胡作非为,违犯军纪,延误发兵,影响三军士气时,他当机立断,同意元帅李信撤其先锋之职和黥面的严厉惩处。当宠妃媛姬一再为儿求情而未获准,不得不私用兵符,假传圣旨,从而触怒了三军时,他也能忍痛舍弃白头之盟,赐剑媛姬自尽。致使李信在岳丈陈洪被斩之后,也能忠于秦王,统军灭燕。
范文澜先生在分析“秦统一的原因”时曾说过这样的话:“秦国民俗的朴素,官吏的忠实,大官的守法”,“腐化势力比较薄弱,所以新的制度得以实施。”算是说到了肯綮之处。《太阿剑》中赢政杀宠妃、黥爱子的情节虽不见于《史记》等正史,而是根据一个传说故事改编的,但根据这一故事刻画出来的秦始皇,与史书所记载的他处理政事主张“刚毅”、“刻削”、“急法”、“严刑”相符合,故具有一种真实的历史精神,从而揭示出秦王所以能削平六国、一统天下的根本原因。
以往我们所了解的秦始皇,更多的是靠“力术”来威慑天下的“暴君”形象,而对他既能立法、又能守法,用“义术”来调节上下左右的关系,以此来收服军心民心这一点却是认识不够的。《太阿剑》有助于我们对秦始皇有一个较全面的历史认识。历史上的秦始皇有其两面性,既有“义术”的方面,也有“力术”的方面。前者助其成天下,后者使其毁天下。在打天下时,他继承了祖先的衣钵,在每次战役中为堵绝后患,大肆屠杀降军;在平天下后,为箝制人言,他废止争鸣,焚书坑儒。加之他晚年建阿房宫、求长生药等腐化行为,积怨甚深。他种下的这些恶果,都在秦二世时一并爆发了出来。秦王朝的短命,固然是由于秦二世的暴虐和无能,也与秦始皇在世时的“力术”统治有关。这些,在《太》剧中也有微词,我们从赢政草杀大臣陈洪等情节中可以体味到一些。
这个戏带有浓重的悲剧色彩,但无哀怨沉闷之感,它带给人们的是历史的隆隆车声。导演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能发挥综合艺术的整体功能,表演、音乐、舞美、灯光、音响等,都达到了相当的水平,统一在戏剧的题旨和人物中。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