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阅读
  • 0回复

沙荒上深深的足印——读《沙都散记》随笔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7-01
第8版(副刊)
专栏:

  沙荒上深深的足印
  ——读《沙都散记》随笔
  江霞
陈舜瑶同志的《沙都散记》(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是作者前些年多次深入宁夏沙漠地区调查研究的成果。
这本书,以沙坡头沙漠科学研究站为中心,写那里的一个知识分子群体,为保障包兰铁路建设的需要,不畏艰难困苦,开展防治沙害的科学研究和科学实验工作,历经三十春秋,终于创造出一个保护铁路不受沙漠侵害的防护体系——人工植被固沙带,中国的第一个治沙大工程。这些可敬的治沙人,亦即沙坡头人的治沙论文,不仅写在纸上,而且写在辽阔的沙丘上。
写这样题材的书,既不撇开科学工作的内容,又要使广大读者不感到沉闷,的确是很不容易的事。
作者善于把人物和景色交融描写,几位科学家:“登上沙山顶,豁然开朗,层峦叠嶂,无边无际,雄浑辽阔,苍黄一色。那沙岭上的脊线迂回婉转,纵横交错,宛如回纹织锦上的图案,单一中含着变化,粗犷里透着柔和,这真是大沙漠独有的壮美,不由你不心折神驰。”作者还透过治沙人的生活情趣,来揭示思想,弘扬革命乐观主义:“在骆驼蹄窝般小天地里,他们自得其乐,尽管肚子吃不饱,人们晚间还会和着黄河波涛的节拍,引吭高歌。他们最爱唱‘洪湖水,浪打浪’……”
当然,全书更吸引人的地方,还在于作者透过人和事写出一些发人深省的思想:爱国主义是中国知识分子优良传统和前进的动力;辩证唯物论是照亮科学工作行程的明灯;党的领导是科学工作兴旺的保证;等等。在沙坡头人身上,热爱祖国就是要报效祖国。只要祖国召唤,就义不容辞,全力以赴,不畏艰苦,勇挑重担。爱国热血在胸中奔涌,这正是可敬的治沙人自愿到沙荒中去,默默无闻、一干30年、白了少年头的奥秘所在。
书中在描写治沙人同群众相结合,用麦草铺成方格,压进沙表,再在格子里栽上固沙植物时,深情地写道:“中国西北遍地疮痍,她的好儿女也学会植草补地,在大地创面上精心植皮,让它再生出光洁的新肌”。书中在描写治沙人不怕苦和累,用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称干沙和湿沙,计算干沙重量和水分重量,找寻沙下稳定含水率时,亲切地写道:这工作好比“为这块病入膏肓的大地量脉搏,取血检验,天平指针的微微倾侧都引起他心脏的震颤,他由衷盼望贫血的大地有希望康复”。而当治沙人惊喜地发现赤裸沙丘下面潜藏着生命之水时,作者又写道:“一息奄奄的大地母亲呀,他们摸到了她的脉搏,没有停止,虽然微弱,却很清晰”。这些拟人化的描写,情深意切,很能打动人,使人发生共鸣。
书中写治沙队伍中的一位老科学家根据自己的亲身体会,经常强调:搞科研必须有正确的指导思想,必须学习唯物辩证法。那治沙的第一仗,便是对风沙活动规律(如起沙风的速度、风沙移动的形式、特点等)进行调查研究,从亲自动手实测开始,积累最基本的数据,并且同变化多端的风魔作顽强的斗争。“人工植被”方案的提出和实施,就是突出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即首先是治沙人观察、考察黄河南岸的“天然植被”,研究它形成的条件、规律,然后加以灵活运用,精心选择、试验,才搞成“人工植被”。
“呵!花棒、柠条、油蒿、沙拐枣,你朴素无华,深藏不露,根底深厚,顽强坚韧;你索取最少,却奉献一切;你默默无闻,却欣然自得;你不羡慕种在名园,供人欣赏,却乐在天涯战风沙……”该书这样结尾,十分耐人寻味。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