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2阅读
  • 0回复

承德人的水观念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7-02
第3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承德人的水观念
  陆生
世界正在出现水危机,中国可谓缺水之“最”:占世界22%的人口,而拥有再生的淡水只占8%。有人预言,如果北京解决不了水危机,就有迁都的可能。所以,如何保护好水源,在某种意义上说,已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性问题。
承德是个水源丰富的深山区,京、津两大市的水源——密云和潘家口水库的上游都在承德。发源于承德地区丰宁县上界牌梁上的滦河水,占潘家口水库年径流量的93.4%;流入密云水库的潮白蓟运河水源也均在承德,其中潮河水占密云水库年径流量的56.7%。承德人民一直把密云和潘家口两水库当作自己奉献给京津人民的“两盆水”。
滦河水系在承德地区流域面积24165平方公里,潮白蓟运河流域面积6758.6平方公里,承德地区治理得好坏,直接关系到京津人民的生活和经济发展。因此,我们把保护“两盆水”看得像爱护自己的眼珠一样。平时通过各种方式,宣传和教育群众识大体、顾大局,把保护好水源作为自己最神圣的职责。建设潘家口水库时,承德地区有4566户、24657人告别自己祖辈厮守的土地和家园,到外地去落户,做出极大的牺牲。
为了保护好“两盆水”,地委决定把投入产出周期长、受益慢的林业放在全区工作的首位,确定了以“林”为主的发展方针,制定了规划,明确了目标,实行经济林、用材林与水源涵养林相结合;国营林场、集体林场与个人承包相结合;治山治水与改土造地相结合。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全区每年造林百万亩以上。
为了保护山林,必须解决群众烧柴问题,为此我们积极发展新能源。承德是个深山区,群众做饭取暖均以烧柴为主。我们做过调查,若每人每天烧5斤柴,全区220万农业人口,一年需烧柴20多亿公斤,要砍掉几百万亩山场,过去年年造林不见林,原因就在于此。为解决绿化与烧柴的矛盾,我们引导群众大力发展新能源。设立职能机构,办技术培训班,建立专业施工队,推广节柴灶、沼气池、太阳能灶、太阳能热水器、风力发电、水利发电、地热开发利用等项目,现在全区七个县已有五个县普及了节柴灶,并通过了国家验收。
承德是个典型的“老、少、边、山、穷”地区。老区占40%;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40%;高山占85%;农民年人均纯收入300元,相当于全国人均收入的一半。地区财政每年吃国家定补4000万元,占全区财政收入总额的30%。人均工业产值300元,不及全国人均水平的1/3。承德各级政府和广大群众多么希望尽快发展工业呀。然而,各级党政负责同志脑子里首先考虑的是京津的“两盆水”。本着保护水源的原则,对现有企业该治理的治理,该整顿的整顿。尽管资金紧张,也要勒紧裤腰带治理污染。尽管地方工业企业少得可怜,但绝不让有污染而又无法治理的企业存在。几年来,为保护京、津水源,我们已对26项较大的工程进行了治理,总投资692万多元。关、停、并、转企业15个,每年减少产值1100多万元,减少利税400多万元。为保护滦河水质,整顿和下马的乡镇企业有100多家,县属以上的企业20多家,每年减少税利3000多万元。这些损失,对于经济发达的地区也许是微不足道的,但对于我们贫困的承德却是巨大的牺牲和奉献。每当看着群众就业困难,财政连年赤字,无力扶贫时,有人也发过牢骚:“分灶吃饭,各顾眼前,何必想得那么远,管那么宽呢?”但是,我们时刻都没有忘掉全局,没有忘掉社会主义的整体利益和一盘棋精神,没有人去干损害水源的事。
为了保护“两盆水”,我们还适当地调整了农作物种植结构,大力发展旱作植物,为的是保证有充足的水供给京、津各地。因为水田已减少了,我们就在提高单产上作文章,水田总产量仍有大幅度提高。为了克服造林周期长、见效慢的弊病,我们在有条件的地方发展经济林、速生林,使群众真正在保护“两盆水”的过程中也有收获,使得群众的积极性盛而不衰。
咬定青山不放松。截至现在,全区已绿化荒山1325万亩,森林覆盖已由解放初期的5%,提高到34.7%。据测定,滦河的流沙量下降了1/5左右。当我们看到流出承德的水是清的,京、津人民喝到的水是甜的时,心里感到无限欣慰。1988年12月,为了反映我们的情况和心情,我曾向当时的天津市长李瑞环同志写了信,瑞环同志马上批示有关单位,并派来调查组来承德山区考察,寻找双方合作项目;虽然这些合作项目还没有实施,但我们已受到了很大鼓舞,我们相信,京、津人民一定不会忘记偏僻落后的承德山区人民。
              (作者是河北省承德行署副专员)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