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2阅读
  • 0回复

“照阳河”的启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7-02
第3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下基层手记

  “照阳河”的启示
中共康保县委书记 尹世昌
照阳河乡没有河。这里地处河北省张家口坝上地区,毗邻内蒙古自治区的锡林郭勒和乌兰察布草原。干旱少雨、风沙肆虐,人均收入低,外地人说这儿是“没志气,碰运气,一年四季等救济”的地方。
果真是这样吗?带着这个问题,我从当县委副书记起,在这里追踪调查了五年。我深深感到,只要真心真意和群众一起想、一起干,群众的智慧、力量真能把“黄土”变成“金”。
在最偏远的猫窝沟村,一位叫阎进德的老汉在炕头上对我说:“咱种地的,不能向国家售粮,还反过来让国家救济,算什么庄稼人!”我心里为之一震,忙问他有什么法子。老汉指着他院里的一口小石井,半亩绿油油的韭菜说:“靠这小院,我就能年收七八百元。受了灾,也不给国家添麻烦;不受灾,就能缴粮作贡献。”我受到启示,一调查,全乡近1/3的地方都有较丰富的地下水,这不是照阳河的一大优势吗!我和乡、村干部一起研究,决定来个“对症下药”,开发地下水,和干旱相抗衡。猫窝沟村近80%的农户都在自家院里打井、整地,种韭菜,每年都有可观的收入。去年是旱灾最重的一年,大田基本绝收,而这村光是院内经营收入就达11.3万元,人均248元。我们把小院的经验搬到大田里,从种菜发展到种粮。在这块干旱的“黄土地”上,星罗棋布着1000多眼各种农田井,水浇地发展到5852亩,去年全乡靠水浇地收入人均达到148元。
照阳河紧靠内蒙古,有草坡12万亩。发展畜牧业,应该说既是传统习惯,也是一大优势。由于长期干旱和风蚀,再加上自然放牧不良习惯的影响,草坡严重退化,草畜矛盾十分尖锐。1984年时,全乡养羊只有1.97万只。怎么办?我在北沙城村的所见所闻,使我又一次受到启示,也感到“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这个村的农民,大多数都户种一亩胡萝卜,产8000多斤,贮存在地窖里,冬春季节缺草时用来喂羊;还有的户加工成萝卜片,和亚麻饼一块喂羊,大大缓解了饲草饲料缺乏的困难。我同村党支部书记孙承旺同志商量,既然种胡萝卜能解决饲草问题,咱们也可以大面积人工种草、育草,从根本上解决草畜矛盾。这个想法和群众一说,他们都十分赞同。并且说,我们祖祖辈辈只知道种庄稼,就是没听说过种草,但我们相信你。我听后心里热乎乎的。群众信任的并不仅仅是我个人,而是我们领导干部、我们党呀!我邀请了有关部门的科技人员来到北沙城村,和村干部一起研究,提出了“种草兴牧,农牧并举”的发展规划。从1986年开始,这个有254户人家的村子,每年户均收干草4000多斤,胡萝卜8000斤。北沙城村种草兴牧发了“羊财”,带动了更多的村、户,乡里也因势利导,对种草、育草、管草做出统一规划,提供服务。几年来,全乡退耕种草达5.8万亩,围栏育草14处共4.8万亩。去年羊发展到4.43万只,以养羊为主的畜牧业人均收入达到256元,成了庄户人名副其实的“铁杆庄稼”。
照阳河没有自然的河流。但它拥有那么多勤劳勇敢的人民群众。照阳河的河,在人民群众中间,在人民群众心里!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