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9阅读
  • 0回复

贵在有文化的视角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7-02
第8版(副刊)
专栏:品书札记

  贵在有文化的视角
  顾孟潮
不重视理论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因为理论是掌管未来并属于关心未来的人们。凡关心未来的人必须研究理论,掌握正确的理论。反思我们的一些短期行为,恰恰是由于没有正确理论的指导,在建筑领域这种情况尤其明显。这在治理整顿之年确实值得深长思之。国内有不少人,在建筑观念上,只把建筑当作谋生行为、艺术行为、经济行为,而较少思考建筑是社会行为、环境变迁行为以及文化行为的实质。要治理“膨胀压缩周期病”,首先需从转变旧观念入手。
最近读完了沈福煦先生的新著《建筑艺术文化经纬录》(同济大学出版社出版)。严格讲,这不是一部高深的理论著作,而是名副其实、深入浅出的“大学生文化修养丛书”的一种,几乎人人可以看懂,而且图文并茂,让人读起来津津有味,即使像我这类比较挑剔的专业读者,也被作者这位高明的导游所感染,偕同他在世界古今中外的建筑艺术文化画廊中漫步。而最使人耳目一新、难能可贵的,在于作者紧紧把握住文化这一视角,把建筑这一文化现象还原到社会文化的总背景中去观察、分析、思考,把中国建筑文化、东方建筑文化,放到全世界、整个人类文明史的经纬上观照,从而引出发人深思的结论,因此我愿向众多的读者推荐它。有这种专门为提高人们建筑文化修养的小书问世,实在令人欣慰。
由于作者有文化的视角,书中不乏发人深思的观点和警句。如,该书第55页在东西方建筑文化的比较一章中指出:史学家所写的历史是“现代史”,因为它毕竟是从后人(作者)的观点去描述的。而由实物体构成的建筑历史,却是“蒙太奇”地出现在历史上。所以说,建筑不仅它自身是一种文化,而且更是一部反映现实世界的历史。
作者动情地说,中国古老文化长期不变,传统观念在这里起着惰性的消极作用。所以当今所建造的建筑,不应当过分地强调对古代建筑形式的反映。如果把古代建筑形式视为一种“民族形式”而忽视现时代的形式语言在精神上的积极性,那么这种“形式”将会变成一种包袱影响文化的进取。建筑和其他艺术不同,它能最直接而清晰地映照出社会的结构形态。
1989年国际建筑师协会确定1990年的世界建筑节(7月1日)主题为“建筑与文化”;要求各国关心建筑的人们,从认识“作为文化表现的建筑”这一角度,举行持久的有深刻文化内涵的庆祝世界建筑节的活动。我认为,这是一个具有远见卓识、深远意义的决定。为此我十分振奋。由国际建筑师协会倡导此事,形成世界性促进建筑文化发展的大环境,这不能不说是建筑艺术“新纪元”的曙光之一。徘徊于十字路口的世界建筑和中国建筑,将以文化为契机,更全面、更深刻地思考建筑文化、发展建筑文化。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