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9阅读
  • 0回复

到生产第一线去成才——记南京大学毕业研究生吴沛成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7-05
第3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九州俊才

  到生产第一线去成才
  ——记南京大学毕业研究生吴沛成
  方延明
1982年6月,吴沛成从南京大学化学系研究生毕业。尽管当时研究生分配走俏,可他还是选择了企业,分到南京烷基苯厂。
吴沛成进厂第一天,就提出到车间熟悉情况。他了解到厂里引进的烷基苯装置虽然达到了设计能力,但仍有潜力可挖,关键是要攻克脱氢装置这一难关。他决心对此工艺进行革新。厂领导也对他寄予很大期望。虽然这个课题并不是吴沛成所学专业,但他把承担这一任务作为一个难得的学习机会,一头扎进车间,边调查,边学习,边整理。他吃住在厂里,苦干3个月,写出了《长链烷烃脱氢绝热反应的热力学计算》的论文,从理论上确立了操作条件优化的方向。在熟悉生产的过程中,吴沛成广泛涉猎国内外文献,自学了《化工过程系统工程》以及最优化等方面的知识。当他了解到南化公司研究院开发的计算机统计调优是解决参数优化的一个较好的方法时,便干脆住进南化公司虚心求教。到1983年底,他完成《长链烷烃装置操作条件最优化》课题,使烷基苯日产量由原来的18吨提高到20吨,能耗和生产成本大幅度降低,两个月试验期净增效益达100万元以上。这项成果先后获南京市重大科技成果一等奖、中国石化总公司科技成果二等奖。
南京烷基苯厂每年要花60多万美元进口催化剂。而且该催化剂是一次性使用,大量的废催化剂只能积压在仓库里面。仅废催化剂中铂的价值就超过300万元人民币。吴沛成认为,外国专家的结论也不是金科玉律。如果能使催化剂再生使用的话,就可恢复库存废催化剂720万元的使用价值,还可节约200多万美元的外汇。吴沛成向洋人挑战,决心啃这块硬骨头。国内外都没有这方面的文献记载,吴沛成和其他科技人员用传统方法做,效果不理想。后来,他们改用废催化剂烧碳后加添加活性组分恢复催化剂性能的实验方案,经多次实验获得成功。工业实验结果表明,每吨再生催化剂的直接收益为29.7万元,库存20吨废催化剂再生一次的直接收益600万元,节约150多万美元外汇。该成果获江苏省和中国石化总公司重大科技成果二等奖。
再生催化剂,毕竟不是国产催化剂。为了实现催化剂国产化,中国石化总公司于1987年决定立题研究国产催化剂。吴沛成作为课题组的主要组织者,又和同伴们投入了新的战斗。经过两年时间的数次试验,已经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不久前,召开了样品小试评审会,有关专家给以高度评价。他们认为,新研制的国产催化剂与国外工业用催化剂比较,在活性、稳定性、重复性、转化率等方面都具有明显优势和化学组成上的新特色,既简化了制备工艺,又减少了三废。以此代替进口催化剂,仅一套年产7.2万吨的烷基苯装置,每年可节约催化剂经费300多万元,节省外汇100多万美元。
吴沛成成功了,同志们佩服他,党和人民信任他。
1985年7月28日,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86年,他名列“金陵石化十佳”榜首,同年被评为全国石化系统劳动模范。
1989年,他被评选为南京市劳动模范。
今年,他晋升为高级工程师。
吴沛成研究生毕业才7年,就成了一名出色的化工专家,事业上有这么大成就。他向人们谈起他的成才“捷径”时说:“先要沉下去,到生产第一线去,那里最能发挥知识分子的作用。如果我一毕业就浮在上面,决不可能有这些成果。”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