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6阅读
  • 0回复

怎样看待“类”的分析方法?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2-19
第6版(理论研究)
专栏:

  怎样看待“类”的分析方法?
  王锐生
如果阶级分析法成为我们研究阶级社会的社会现象的基本指导线索,那么“类”的观点同样也应当成为我们概括、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
首先,在人类社会的全部发展过程中,阶级只存在于一个不太长的阶段,而历史唯物主义是以全部人类社会为其研究对象的。其次,阶级是人的分化,而“类”概念则是在思维中对人的综合。当马克思在《巴黎手稿》中形成“类本质”、“类特性”的概括,毛泽东提出人的特点是具有“自觉能动性”时,他们都需要首先把人综合为一个族类、一个主体,以便同其他动物进行比较。最后,“类”不是仅仅存在于人们的思维抽象之中。人一出现,就以个体和类的方式存在着。作为现实的人,他是个体的。同其他动物相对立,所有的个体的人又是作为一个“类”而存在着。能否说,人类分裂为对立的阶级之后,就不再存在什么人类的共同利益和价值了?当然不能。全人类确实有某种共同的东西、共同的利害。因此,我们既要讲阶级分析法,也要讲“类”观点,并运用它来观察、概括和分析社会现象。
另一方面,对于“类”的观点的运用也要防止片面性,避免把它同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观点对立起来。大家知道,历史上取得统治的剥削阶级,尤其是资产阶级,总是把自己的利益说成是普遍的、全人类的利益。而马克思主义者为了使无产阶级不受欺骗,总是强调要用阶级分析方法来剖析资产阶级学者在“全人类”的言词掩盖下的那些狭隘的阶级利益。全球性问题虽然表明全人类的利益是一种客观存在,不是虚构,但这些问题本身是很复杂的。应当看到,全球性问题的解决本身始终贯穿着阶级利益。有的问题,如防止可能毁灭人类文明的核大战爆发,确实关系到全人类利益。资产阶级也不愿意疯狂到与核战争同归于尽。正是出于他们自身的阶级利益,才有近几年核裁军方面的某种进展。这里谈不上有一种超阶级的“全人类价值”压倒了阶级利益。
有的问题,如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尽管西方国家不乏出于对全人类命运的真正关怀而大声疾呼拯救地球生态环境的科学家,然而那里的跨国公司却利用发展中国家自然保护立法较为宽容作为降低生产费用的一个来源,拚命将危害生态的工业转向发展中国家。这表明,尽管全球性问题需要人人站在全人类利益的立场上设法加以解决,但西方资产阶级却是按照自己的特殊利益去行事的。面对这种全人类利益与阶级利益并存、交错的复杂现象,马克思主义者应当保持清醒的头脑。以僵化的态度回到“阶级斗争为纲”是不对的;迷惑于“全人类的价值高于一切”,而忘掉目前还是一个有阶级矛盾的世界更是危险的。
 (摘自《哲学动态》1989年12期《怎样从哲学层次上探讨阶级范畴》)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