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6阅读
  • 0回复

我国人口的忧患意识与希望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2-19
第6版(理论研究)
专栏:

  我国人口的忧患意识与希望
  邬沧萍
一、对我国人口应忧患些什么?
人们对我国人口基数大、素质低、年增长率高问题的忧患,首先是来自日常生活中的直接感受。我国人口的上述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就业、上学、看病难,住房交通拥挤,生活环境污染等一系列社会经济问题。更有不少人进而担心,人口每年以1500万左右的速度增加,我国发展战略第二步,即到本世纪末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的目标,会不会落空。这些现象都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对人口的忧患还要看得更深、更远。对人口忧患的深层认识,可以初步归纳如下:
 1、人口的分母效应,也就是人均观念的问题。衡量一国的生产、经济、社会进步和生活水平的一个重要尺度是人均指标,特别是其中反映生产成果最有概括性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和重要产品的人均产量和消费量。我国许多重要产品产量如粮、棉、肉、煤等都居世界前列,但人均指标的世界位次则排在后列。分母效应还反映在人均生产条件(如人均的生产资料、人均动力、人均能源等)和人均生活保障条件(如人均居住面积、多少人有一个商店、医院等)低这个方面。
如果说人均产量、消费量或人均的生存保障条件低,可以通过发展经济来改变的话,那末,总量有限的自然资源和非再生性资源的分母效应就无法改变。我国人均资源本来少,如果还要继续下滑,就会使我国在当代国际竞争中总是处在不利地位。为子孙后代设想,对控制人口增长问题是不能掉以轻心的。
2、难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工作效率,难以摆脱效率与公平的矛盾和平均主义的困扰。在一个人口多、劳动力多但资金不足、技术落后的国家里,必然出现多就业与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两难抉择。在一个人口众多、每年人口增加很多的国家,常常被迫选择更多就业这个涉及社会公平问题的方针,因为从深层来看,它同政治上稳定是有联系的。在深化改革过程中,打破“大锅饭”、打破平均主义、提高经济效益是非常重要的,但也不能不在某种程度上受到人口多的制约。
3、国民收入在消费与积累的分配中,难以做到两全其美。在一个人口多、增长快、每年国民收入额增加不多的情况下,国民收入在消费和积累之间分配总是感到捉襟见肘。有限的国民收入,首先要用于满足原有人口和新生人口的基本需要,同时又要使原有人口的生活有所改善,这都要占用很大一部分国民收入,实际上这是以减少积累为代价的,其后果是限制了经济的发展速度。如果要多积累一点国家建设资金,就必然要降低消费基金的增加额,分摊到庞大的人口,生活就很难有多大改善,时间久了,就会影响劳动者的积极性,也不利于发展。
4、妨碍人口素质的迅速提高。在一个人口多、底子薄、人口增长又快的国家,解决生存的需要已很不容易,发展的需要就很难放在优先的地位。我国满足11亿人口的基本医疗保健需要和普及教育,已有很大缺口和欠账,提高就更为困难。满足身体与文化素质的基本需要同满足人的发展的需要将长期存在一定的矛盾。
5、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的强大压力有增无减,不利于环境的保护。我国自然资源相对不足,庞大的人口对土地、水资源、森林、牧地、各种生物资源施加的压力是很大的。人口的继续增加,会使已经遭受破坏的生态继续恶化;另一方面,庞大的人口压力势必限制更多的资金用于环境保护,造成人口与环境之间的恶性循环。
二、人口的忧患与希望同在。
人口的忧患意识绝不应引申成对我国前途的悲观失望。新中国成立以来,历次外来的强大政治和经济压力都未能压倒我们,主要因为我们是社会主义人口大国。大国的好处在于能集中人力、财力和资源办一些经济同样落后的小国无法兴办的事业。
但作为人口大国,其政治经济优势的体现是有前提的。首先需要有凝聚力,不然人口越多就是更大的一盘散沙。增强凝聚力只能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其次,中国地广人众,谋求十几亿人民群众共同富裕,唯一的选择就是走社会主义道路。第三,把人口变为人才。到本世纪末,中国若能培养出几千万或更多中等以上建设人才,中国的面貌将会真正改观,世界各国也将会刮目相看。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