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阅读
  • 0回复

大漠上崛起的“巴夏尔”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7-06
第7版(国际)
专栏:埃及通讯

  大漠上崛起的“巴夏尔”
本报记者 林皎明
报载,今年夏天法国避暑胜地里维埃拉流行一种色彩明艳、款式宽松的棉质海滩服,产地埃及沙漠城,牌为“BTM”,……埃及沙漠城出产欧洲时装,这不能不引起人们的兴趣。按图索骥,记者驾车去开罗,直奔沙漠中的“斋月十日城”。
十年前记者曾来过这里,当时这座卫星城的奠基典礼虽说隆重,却引不起人们多大兴致。但十年光阴有如白驹过隙。眼前粉红色的夹竹桃、时髦的别墅、整齐的街区,一笔抹掉往日荒沙的凄凉景象。埃及人梦幻般的希冀终于变成了奇迹般的现实。
“BTM”标志,醒目地悬挂在钢筋铝板结构的现代化厂房上方。它是巴夏尔纺织服装公司的英文缩写字母。厂区不大,四周环境却十分优雅。公司经理巴夏尔夫人穿一件暗红色夸张肩外套,走起路来比一般埃及妇女快三拍。刚打完招呼,她就单刀直入,“我在忙,请我的助手接待你们”。显然是大权在握的女强人形象。厂区内外,一种反差很大的效率和节奏感首先给人留下印象。
巴夏尔公司从六十年代创建的一家印染厂基础上发展起来,在埃及民族资本企业中颇有代表性。巴夏尔夫妇早年在欧洲留学,学习纺织机械和服装设计。他们的子女、亲属也多从事这一行业。七十年代中期,埃及实行经济开放政策,鼓励民族工业发展。这对夫妇颇具远见,在当时还仅是一张蓝图的沙漠城址上,用低价买进这块一点五万平方米的沙地。从瑞士购进新型电脑纺织机,从尼罗河产棉区拉来长绒棉,从巴尔比斯沙漠小镇招来只需三餐饱饭就满意的家庭妇女,事业就这样开始了。
想象不到,公司一九八四年才正式投产,这个仅有七百多人的小企业去年产值八百万美元,百分之二十二的成衣出口欧洲,而且不仅仅是上面提到的海滩服,还有男式衬衫、西裤,女式时装。
巴夏尔夫人不愿多谈她的生意经,记者在厂里走马观花,却也管窥其一二。从广泛的意义上说,BTM的成功,是埃及民族工业兴起的例证。它所走的道路是:引进西方现代技术和管理经验,充分利用本国原料和廉价劳力,抓准国际市场行情,迅速推出畅销产品。
道理很简单。埃及盛产长绒棉,西欧却没有,这就是优势。埃及出口棉花,西欧国家用埃及棉花织布缝衣,反销埃及,捞取成倍利润,为什么埃及就不能取而代之,用成衣出口代替棉花出口?巴夏尔夫妇的事业,立足于正确的长远经济战略,这已经成功了一半。
近年来,埃及私营与合资企业雨后春笋般涌现,其中多数企业百分之八十至百分之百的原料依靠进口,严重影响产品竞争力。而BTM公司百分之八十五的原料本地供应,自然左右逢源,充满生机。
埃及劳动力过剩,工人工资低下。记者在生产线上了解到,一个熟练缝车女工的月薪(包括奖金在内)只有七十五埃镑,即不足三十美元,只有欧洲同类工人工资的十几分之一。BTM公司的工资水平已经高于埃及国营企业,此外还提供住房、上下班车和技术培训等较优惠的福利待遇,足够吸引和稳定技术工人。即使如此,它的产品成本还是低于隔海相望的欧洲的同类产品。
现代时装工业,讲究新颖设计、自产面料和迅速更换的成衣小批量生产。
BTM恰恰能跟上这股潮流。现代化的交通和通讯使埃及与欧洲之间不再有多大时空障碍。沙漠里的纺织车间,几天之内就能安排欧洲流行面料投产。BTM生产的时装很适应欧洲中下档市场的需求。
BTM公司成功的意义,不止于服装出口的本身,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埃及发展战略的方向。近三十年来的埃及社会生活已经表明,尼罗河三角洲有限的土地面积已很难继续承受过快膨胀的人口重压。埃及的希望在沙漠。
七十年代末,埃及政府下了很大决心,在开罗和亚历山大附近的沙漠区开始兴建“斋月十日城”、“十月六日城”、“萨达特城”和“阿梅利亚城”,计划将这四座沙漠卫星城办成各具五十万人口规模的新兴工业区。这一计划的成败,关系到开发沙漠、疏散人口的全局,是下个世纪埃及的发展目标。从BTM公司发展中,人们可以看到未来埃及开发沙漠、利用沙漠这一伟业的缩影。(附图片)
埃及兴建沙漠新城——斋月十日城。居民住宅区周围种植了花草树木。这里过去是荒凉的沙漠。 新华社记者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