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3阅读
  • 0回复

为了走向未名湖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7-08
第3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为了走向未名湖
本报记者 雁冬 周庆
7月7日上午,石家庄。雨过天晴。陆军学院8万平方米的操场,宽广、坦荡、威严。北京大学参加军训的89级学生,组成6个方队,迈着坚定的脚步,展示了军人的严格和正规。
远看,一片军绿;近看,队列中时时闪现的眼镜,似乎与严肃的气氛不太和谐。但469名男生、259名女生确确实实在这里度过了300多个军训的日子,经历了实实在在的军营生活。
“从来没有哪一年尝到了这么多,也从来没有哪一年长大了这么多!”听着他们的感慨,很难想象,最初他们曾有过种种疑虑。
奚波,这位来自古城江陵的高材生,满心喜悦赶到北大,听说要军训,扭头便走,他想转学。是父亲带着他再次北上。就这样,他成了新生中报到最晚的一个。同样是奚波,经过3个月训练,寒假返校成了第一个报到的同学。
军校的操场上,还从未出现过这样多的“女兵”。108名女生组成的方队,正步走过检阅台;110名女生组成的另一个方队,正在伴着乐曲表演刚柔相济的韵律操……望着她们齐耳的短发、晒黑的面庞,军校老师告诉记者,当初要剪掉那一头秀发时,不少女同学哭得“惊天动地”。
“我们失去的可以补回来,得到的却终身有益”。一年来,他们在严格和正规中懂得理解,在泪水和汗水中感悟集体。学员中有两名年仅14岁的少年大学生,教官专门为他们准备了两把椅子,比一般同学的方凳多了个靠背,为的是让他们坐直,不影响身体的发育。说不清是谁,半夜里把同学们露出被窝的胳膊轻轻放回去;不知有多少次,队长把可口的饭菜送到病床边。同学们观察着身边的每一位军人,在朝夕相处中逐渐理解了他们。
军校教育,是一种全身心的教育,他们在这里学习政治、文化、社会和人生。
第一次,他们用自己的双手为了自己的生活而劳动。入冬时,一棵棵地卸菜,还有挖窖、贮存。
第一次,他们冰天雪地练射击,盛夏烈日走太行。拉练中,不忘帮助农民割麦子;下矿井,与工人一起洒汗水。
第一次,他们知道了过日子的艰难,懂得了父母和社会为一名大学生的成长所付出的艰辛。回想起上中学时回家端起饭碗不称心,一下子把饭菜扣在桌子上,好惭愧。今天,多想向妈妈说一声“我错了”。
一年前,700多人来军校时,几乎没带来一本马列著作;而寒假返校时,有半数以上的同学从家里带来了马列和毛泽东著作,每个队都成立了理论学习小组。
“我们的目光依然关注着国家的前途,却已不是单纯的热情和冲动,开始学会了思考和鉴别。”
是啊!他们终于迈着坚实的步伐,从军营走向未名湖畔。未名湖正以她的胸怀,迎接这批“北大人”。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