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阅读
  • 0回复

告别无声世界——北京市东明聋儿康复中心见闻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7-09
第3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社会一角

  告别无声世界
  ——北京市东明聋儿康复中心见闻
  葛海霞
“花园里,篱笆下,我种下一朵小红花。春天的太阳当头照,春天的小雨沙沙响。啦啦啦……小红花张嘴笑哈哈。”
这充满了稚气的歌声虽然吐字不太清晰,发音也有些不准确,但孩子们唱得是那么尽兴,笑得是那么开心,因为,他们用自己的声音证明:聋儿也会说话,会唱歌。
这里是北京市西城区的东明聋儿康复中心。这个位于后海南岸,建筑面积为250平方米的康复中心,是由西城区民政局和新街口街道办事处共同投资兴建的,其目的在于帮助那些不能顺利扬起生命之帆的聋儿走出无声世界,同正常儿童一样扬帆启航。
东明聋儿康复中心发现,0—7岁的聋儿中有一部分尚存残余听力,只要抓住这一黄金段年龄进行“抢救”,就可以帮助他们走出无声世界,做到“十聋九不哑”。为此,康复中心的老师们尽一切可能抢时间对聋儿进行听力语言康复训练。自1987年这家康复中心建成以来,已训练了63名聋儿,所有经训练的聋儿都能开口说话,进行一般或全面的语言交流。其中有两个孩子已进入普通小学读书,有9个孩子进入了普通幼儿园。
郭悦小朋友到康复中心时6岁,只能说一些简单的词组和对话,但吐字不清晰,语言表达的意思也不定态。经过训练后,语言能力逐渐提高。去年9月由康复中心直接联系进入普通学校小学读书,他的学习成绩总评一直为优秀,还在年级口算比赛中获得第一名。
开展聋儿听力语言康复训练,在我国还是一件新生事物,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为了让聋儿说话,康复中心的老师们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和劳动。
新街口三条小学的美术老师冯广兰,每星期一下午都到中心来给孩子们上美术课。她是主动自愿来做这项工作的,并且不取任何报酬。两年前,曾有两位没有留下姓名的同志,通过西城区残联把两千元现金转到了东明康复中心。尽管老师们费了许多周折四处打听,但至今也没有找到这两位好心的同志。最近,西直门二小已经决定同东明聋儿康复中心进行共建,并试收这里的孩子,以配合和支持聋儿康复工作的进行。郝秀鸾说:“这对我们来说是一种莫大的鼓舞。我们真诚地感谢这些热心的人们,同时也希望能有更多的人来关心和帮助我们的孩子。”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