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阅读
  • 0回复

发挥农村最活跃力量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盐山县万名青年投入科技兴农工程 “掌握一项农业先进技术、种好一亩科技示范田、增收一千元”活动正在四千多个青年重点户、二万多亩种植地块上实施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7-12
第3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发挥农村最活跃力量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盐山县万名青年投入科技兴农工程
“掌握一项农业先进技术、种好一亩科技示范田、增收一千元”活动正在四千多个青年重点户、二万多亩种植地块上实施
本报讯 河北省盐山县把知识青年作为科技兴农的主力军,自去冬起,组织万名青年实施“青年科技兴农工程”——每人掌握一项农业先进技术、种好一亩科技示范田、增创收入1000元。截至4月中旬,全县已培训农村青年6万余人次,树立青年科技示范户4174户,发放农业科技书籍4.2万多册,推广地膜棉、棉麦一体化、吨粮田、枣粮间作、创汇农业等12项农业新技术,种植青年科技示范田23444.5亩。在青年科技兴农工程的带动下,全县科技示范田面积增大。
盐山县位于河北省东部,地处黑龙港流域,土地多盐碱,工业基础十分薄弱。1989年因旱灾全县人均收入仅为220元,财政吃补贴,是全省贫困县之一,今春被定为全国科技扶贫县。
盐山贫困的原因在哪里?1989年县科委对全县1353个农户的文化程度、粮食产量、人均产值收入进行了抽样调查,发现文化程度越高,粮食产量和人均收入越高:高中的比初中的,产量增加10%,收入增加12.5%;初中的比小学的,产量增加20%,收入增加5%;小学的比文盲,产量增加10%,收入增加12%。文化高的比无文化的农户产量相差40%。一位读过中学的前尚村20岁女青年杨秀兰,去年在一亩二分地里搞了棉花和西瓜套种,获纯收入5300多元,而全县农户人均最低收入仅为120元。
调查表明,盐山贫困有自然原因,但无文化、缺科技是贫困的根。这个县从许多“种粮老把式比不过文化小青年”的事例中,从“(农药)烧死高粱”、“杂交玉米良种喂牛”等教训中认识到,全县占农村青年80%的有文化青年,是盐山科技兴农中最活跃的力量,是实现盐山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战略转变的主力军。县领导多次强调:“科技明白人只能从有文化的青年中找,抓住了这6万多名知识青年,盐山就有希望。”因此,团县委等单位提出青年科技兴农工程的设想,立即得到县委、县政府的重视,成立了由县委副书记张玉岩为组长的青年科技兴农工程领导小组,并拨出部分化肥、柴油用于工程,财政出资近30万元资助地膜推广。县、乡团组织还走家串户,逐村逐人做工作,确定一批青年科技示范户,把计划落到实处。全县抓重点村100个、重点户4174家。团县委直接包了七个重点乡17个重点村和100个重点户。经过扎实细致的工作,全县4000多青年重点户、400多种植地块和12项新技术项目,一一落实。他们计划,今秋在培训的数万名青年中选3000人建立村技术组织,从重点户中考评300人,由县命名为农民技术员。三年内培养1000名农民技术员,使之成为盐山农业振兴的中坚力量。        (赵新 陈会强)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