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2阅读
  • 0回复

朝闻夕思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7-12
第8版(副刊)
专栏:

  朝闻夕思
舒平
有首流行歌曲《跟着感觉走》,一度十分走红,甚至当各方舆论哗然以后,还不时从某些红星之口或荧屏幕上爆出来。
文论界则有非理性文艺观的“引进”,强调“任何理性因素的介入”都必然损害文艺审美的纯洁性。实际上也是说的文艺创作要“跟着感觉走”。
“感觉”,如果是指写诗、绘画下笔前的凝思,那是应该的,正常的。如果作为“理性思考”的对立词,一味推崇感觉,废弃思考,凡事都不去问个“为什么”,糊里糊涂浑浑噩噩那就不对了。这个道理,不论文学、哲学、外国、中国,都是显而易见的。“跟着感觉走”的歌喉,同那“非理性主义”的文论,可说是形影相吊。
与此相反,中国文学的优良传统是“诗言志”,“文载道”。要言志载道,就得有一番思考工夫,不是任意来几下拳脚交加,或是托出个女人撒尿的画面,可以毕其功的。可见,各种文学艺术行为,究竟应当思而后行,还是不加思考地跟着感觉走?这中间颇有文章。
出口成章,向来并不乏人,最有名气的要算曹操第三子曹植吧。《三国志》上说:曹植“言出为论,下笔成文”。他不仅有“煮豆燃豆箕”的七步诗;而且在大宴铜雀台时,奉父命作《铜雀台赋》,也是“援笔立成”,颇得乃父青睐。不过,这种七步成诗、援笔立成,大约是由于才思敏捷之故,决非排斥一切思维的“跟着感觉走”,更不是不要“任何理性因素的介入”的人类野性的复归。曹植深受皇帝阿哥曹丕的妒嫉,危如累卵,他能对这种伴君如伴虎的兄弟关系不忧心如焚,日思夜想吗?所谓“七步诗”,不过是久久地郁积于心中的“思”,一旦喷涌而出罢了。曹植死后,赠谥曰“思”,人称陈思王,大概正是他一生善思、多思的盖棺论定。
民间有句格言叫“三思而行”。“三思”就是多思,遇事反复思考,总是利多弊少。韩愈《进学解》说:“行成于思毁于随”,也是教人“多思”。譬如雨后去林中采蕈,有色彩斑斓的,有奇形怪状的,有灰淡素雅的,采者就需想一想哪些是可食的香蕈;如果想不清楚,还得请教懂行的,或者查查资料,才不致误将毒菌采来当香菇。如果光凭感觉,只拣漂亮的采,炒来就吃,就非出乱子不可。对于复杂事物,更应立足于社会进步和人民福利而“多思”。
多思,可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不被美丽的假象所欺骗。
多思,可以对复杂事物作冷静的分析,处花花世界而方寸不乱。
多思,可以抓住本质和规律,做起事来胸有成竹。
多思,可以剖雀知鸟,举一反三,预知未然。如若做事不加思考,“随”着“感觉”转,感觉缺钱就去偷盗,感觉手痒就去打架,感觉旁有美女就去乱发兽性,甚至掉进了生活的染缸还“自我感觉良好”,则“毁”字就在招手了。
作诗作文亦当如此。与其醉心于七步成诗,援笔立成,倒不如立足于“多思”更为现实。西晋有个左思,本来并不特别聪明,但由于勤于实地观察,勤于翻阅图籍,勤于思考,并且在走廊、庭院、厕所等处都挂有纸笔,随时把想到的佳句记下来。经过十年构思,终于写成杰作《三都赋》,人们争相传抄,一时洛阳纸贵。《三都赋》,可以说是积3600天“朝闻夕思”的成果。
有个善作散文的朋友告诉我,他的文章,与其说写出来的,不如说是想出来的,往往是经过一两个似睡非睡的沉思之夜,腹稿才得形成,这确是行家甘苦之言。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