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2阅读
  • 0回复

听古曲有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7-12
第8版(副刊)
专栏:文化雅俗谈

  听古曲有感
沈纯
平素喜爱昆曲,打开录音机偶而听上一段,便觉得是一种享受。今年春天,我得到一盒磁带,竟是著名昆剧演员蔡瑶铣等人演唱的昆曲《牡丹亭·游园惊梦》片断和古曲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琵琶行》,柳永的《雨霖铃》,陆游的《钗头凤》,吴锡麒的《梧桐树》等等,不禁喜出望外;而且还发现,古曲的韵调竟然如此优美。可惜当时没有足够的空暇去细细品味。不久前因病住院,每天输液四个小时。一个尚能活动的人,硬被按在床上,那滋味是很难受的。于是我请家人送来这盒磁带和带耳机的单放机,输液时反来倒去地听,越听越有味,以致每天要用两对五号电池。
几首古曲的不同旋律,表现了几首诗词不同的意境和感情。蔡瑶铣实在唱得好。“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那圆润、甜美的声音,愉悦的情绪,一下子就把你带进莺飞草长、繁花迷径的无边春色。《雨霖铃》别有一种情调,听来让人黯然神伤。唱到“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处,歌者真的要“凝咽”了,那浓重的离情别绪,令听者不能不深受感染。《琵琶行》长达616言,没听过的人,很难想象这样长的唱段,听起来一点不感到沉闷。确实,清丽的琵琶前奏刚刚响起,听者便不由得置身于清江明月、枫叶荻花、瑟瑟西风的秋夜中了。歌声幽婉跌宕,如泣如诉,直教人荡气回肠。“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这时琵琶声嘎然而止。我小时曾背过这首诗,但真正理解它,却是在这回反复欣赏古曲后。大概是音乐丰富了诗的内涵吧!
我也喜欢歌曲,只恨自己嗓音嘶哑。近年来,听过不少美声、通俗唱法的歌曲,其中有些很好听,但留下的印象却不深。然而这几首昆曲古调却令我百听不厌,如痴如醉。我把我的这点感受讲给朋友听,他们非常羡慕我有这样的艺术感觉,都说,这样好的民族音乐,为什么不拿出来让广大观众欣赏欣赏呢?
由此我想到,处于寂寞中的古曲民族音乐怎样才能接近渴慕它的观众呢?曾经举办的独唱音乐会和戏曲演唱会,都有一批观众,很受欢迎。那末,是否可以考虑举办一些古曲专场演唱会?节目中加进些昆曲唱段和古典诗词朗诵就更好。
诚然,欣赏昆曲、古调是需要较高的文化修养的,因而是一种比较高雅的娱乐活动。现在,社会上爱好文学的青年、中年乃至老年都不少,而且越来越多;特别是大学文学系的学生和教师,他们都可以成为基本观众。当然,演唱会前,需要适当作些宣传介绍。这样的演唱会,可以使观众获得较高的艺术享受,对于提高群众的艺术鉴赏力和弘扬民族文化,都会大有裨益。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