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2阅读
  • 0回复

艺术生命的摇篮——版画家古元重返延安侧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7-13
第8版(副刊)
专栏:

  艺术生命的摇篮
——版画家古元重返延安侧记
马克
初夏的延安,巍巍的宝塔山披上葱绿的新装,清清的延河水在欢快的流淌。一位头发斑白,衣着朴素,足穿布鞋的老者,时而神态专注地在革命纪念馆的展览大厅里参观,时而热情洋溢地在群艺馆与青年美术工作者们交谈,时而到桥儿沟“鲁艺”旧址寻找当年住过的窑洞,时而又漫步在清凉山下延河之畔……。他,就是刚从北京重返延安“探亲”的版画家古元同志。延安的一切对他来说是那么熟悉,那么亲切,那么魂系梦绕。他满怀深情地说:“我的政治生命和艺术生命,都是从延安开始的。延安是我的第二故乡。”
1938年秋天,当时只有十八岁的古元,为了追求真理,毅然离开家乡广东中山县,只身投奔延安,入陕北公学和鲁迅艺术学院学习。后又下乡深入生活做群众工作,同时致力于版画创作,成绩优异。半个多世纪的风风雨雨已经过去了,但在他的心底仍然蕴藏着延安革命的火种。每当他回忆起在鲁艺学习的情景,尤其是在碾庄那段有意义的生活时,更是心潮起伏,欣喜不已。碾庄是当年延安县川口区的一个乡,全村共有42户人家。1940年夏天古元被派到这里担任文书工作。他住在办公的窑洞里,在农民家里吃派饭,跟农民一起劳动。在近一年的实际工作交往中,学到了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与农民群众结下了深厚的感情,至今难忘。因此当他到延安的第三天,便驱车前往碾庄。
清晨汽车从延安市出发,一路上古元同志欢声笑语,心情特别愉快,同车的人也深受感染。不到一小时汽车便到达今日碾庄乡政府所在地。古元走进乡政府办公的窑洞还没坐定,茶也没喝,便询问起当年他认识的乡亲们。书记回答说你熟悉的乡亲早已得到通知,现在他们正在会议室里等候。于是,古元同志迫不及待地到会议室里去,但见那里已坐满了许多人。古元看到久别重逢的乡亲和后生们,兴奋极了,还没等主人致词,古元便先对大家讲起他回碾庄的心愿了。他说:“我是1940年从‘鲁艺’到碾庄的,至今正好50年,我很想念大家。今天我把自己当年在碾庄时创作的《羊群》、《牛群》、《锄草》和《家园》,以及后来创作的《减租会》、《哥哥的假期》、《离婚诉》等十四幅木刻,作为汇报赠送给碾庄的乡亲们。”当他把写有“摇篮”的条幅和木刻交给书记时,整个会议室内一片掌声,气氛十分热烈融洽。来自碾庄生活的作品,又送回到碾庄人民手中,这是艺术作品的回归,更是艺术家与人民心灵的交流。
在交谈中,乡亲们谈了碾庄的变化,特别是种植水稻获得丰收,和绿化工作的成绩。古元也向大家介绍了当年他创作这些作品的具体情况。他回忆说:“由于我对农村生活产生了感情,看见乡亲们的日常生活,如同看见很多优美的图画一样,从而促使我不断创作。”是的,生活,永远是创作取之不尽的源泉;人民,永远是艺术家的母亲。这是古元也是无数艺术家始终不渝坚持实践的信条。正如他在一首诗中所写:“南国一孺子,陕北求真知,不觉已七十,愚叟志不移。”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