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0阅读
  • 0回复

从村头走向世界——记潜江市张金村幸福服装厂厂长周作亮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2-20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

  从村头走向世界
——记潜江市张金村幸福服装厂厂长周作亮
  胡北
你也许不会相信,他,身高不满四尺,左腿盘曲,两脚横拉,步履艰难,可他却以坚强的毅力,从村头走向世界,成为全国乡镇企业界最佳农民企业家。他所领导的幸福服装厂从一个仅有22台家用缝纫机的缝纫组一跃成为拥有1500名职工、779台(件)进口服装生产设备的大厂。去年完成产值3640多万元,实现利润430多万元,创汇309万美元。1988年他的厂被批准为全国乡镇企业系统首家自辟口岸对外经营企业,并于去年6月,通过了国家二级企业验收。
这位富有浓郁传奇色彩的新闻人物,就是10多次被评为省、地、市劳动模范的湖北省潜江市张金村幸福服装厂厂长周作亮。
领导好一个企业,对于周作亮来说,要付出多少倍于常人的心血啊!见面时,多少人都想知道这位残疾人获得成功的秘密。
其实,事情并不复杂。他缺少的只是常人的外表,智慧、胆略和气度丝毫不逊于常人。
1985年初,幸福服装厂因市场预测不准,生产的雪花呢大衣和西服由俏销一下子变为滞销。周作亮失误了。然而,他没有慌张,当机立断:“削价30%,处理积压。”有人大惊失色:削价30%,意味着企业要损失70多万元呀!也有人主张将厂里600多工人削减一半,以减轻负担。一时间厂里像烧滚的油锅泼进水——炸开了。有技术的人想拉队伍出去另干;一些没技术的人就小偷小摸,将厂里的材料往家拿;老实人唉声叹气;调皮的迟到早退……一句话,服装厂乱了套。同时出现了厂外业务单位对幸福服装厂的信誉危机,幸福服装厂面临倒闭的危险。
也许是几十年忍辱负重在夹缝中求生存而养成的心理承受力支撑着周作亮吧,面对此情此景,他不慌张,不悲观,总结了两条教训:一是管理不严,对工人教育不够;二是信息不灵,自己头脑发热。他召开了职工大会,作了自我批评,并说明“先减价,先主动”的道理,取得了工人谅解,同时宣布不但不减工人,还要扩大生产范围,尽快上新产品。一下鼓舞了工人斗志,稳定了军心。
周作亮看到,来自田野的农工,散漫的农民意识,阻碍工厂管理升级,质量提高。他钻研国内外的管理知识,重新修订和完善了劳动管理制度、工资分配制度和择优用工制度,自己带头执行。他的堂兄是生产科副科长,因工作马虎导致生产缺料,险些造成停产。他毫不留情地将堂兄开除出厂。他自己上班时迟到了5分钟,便主动在职工大会上作检讨,并宣布按规定罚自己款。人们看在眼里,劲头又来了。人均日产衬衣由15件上升到20件,产品合格率由55%上升到98%,原来离厂的职工纷纷申请重新入厂。
吸取过去的教训,周作亮比过去更勤奋地捕捉信息。他将杂乱无章、变化莫测的服装信息,按其与产品、市场的关系和获取信息的渠道分为3个等级:
第三级——从商业部门出售的和市面上流行的时兴服装上直接获取的信息;
第二级——从服装设计院、研究所、各厂家及服装信息发布会、订货会等渠道所获取的信息;
第一级——通过认真研究服装市场变化规律,分析消费者的消费心理所获得的代表社会需求趋向的信息。
周作亮说:按第三级信息生产的产品只能追赶服装潮流;按第二级信息生产的产品只能汇入服装潮流;只有按第一级信息生产的产品,才能高人一招,领导服装新潮流。
1986年上半年,周作亮就是利用第一级信息组织生产活面防寒服,在全国一炮打响。1989年他们生产衬衫147万件,全部销完。近几年,幸福厂内外销产品质量都达到了同行业先进指标,产品合格率达到99.8%。
1989年4月,在湖北省鞋帽服装评比会上,振华牌呢大衣夺得第一名,这是继潮流牌衬衣、振华牌西装被评为部优、省优之后,他们创出的又一个优质产品。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