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阅读
  • 0回复

在实践和斗争中发展马克思主义文艺学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2-20
第6版(文艺评论)
专栏:

  在实践和斗争中发展马克思主义文艺学
  敏泽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行,建立新的美学、文艺体系和方法的问题,引起了许多人的向往和关注。特别是在“方法论热”兴起前后,西方当代曾经广泛流行的各种各样的文学方法和流派,如“人本主义”思潮影响下的存在主义、表现主义、精神分析理论、接受美学,“科学主义”思潮影响下的新批评、形式主义、结构主义、阐释学等,被广泛地介绍给中国的文坛和读者之后,更是兴起了一个热潮。
应该怎样看待这一现象呢?我认为应采取两分法的态度和两点论的观点。一是应该引进和介绍,不应该闭目塞听;二是介绍和引进必须采取科学的批判的态度,不可以一哄而上,生吞活剥,更不可以将之奉为偶像,通体倒在别人怀中。但这种态度和观点,在一个时期却是遭到非议的。今天来看,这种两分法的态度,还是比较科学的。
这是因为我们应该坚持马克思主义,同时也应该坚持发展的观点。发展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生命力之所在。“哲学史和社会科学史已经十分清楚地表明:在马克思主义里绝没有与‘宗派主义’相似的东西,它绝不是离开世界文明发展大道而产生的固步自封、僵化不变的学说。”(《列宁选集》第二卷第四百四十一页)。坚持在实践中发展马克思主义美学和文艺学,当然首先应该立足于社会主义文学在当代的历史发展,总结它的经验,使之成为具有普遍意义的理论形态;同时,离不开对民族传统美学思想和文艺理论的批判的继承(这是已往文学艺术的历史实践),以及对当代西方美学和文学理论批判的吸收(这是西方艺术家实践的理论形态的概括)。马克思主义的美学和文艺理论虽然是自成体系(绝非什么“断简残篇”),并包含着丰富内涵的,但我们绝不能说,它已经尽美尽善,穷尽了美学和文学理论的一切方面。作为体系,西方当代流行过的人本主义或科学主义思潮影响下的各种方法和流派,我们虽然是不完全赞成的,但是,求实地说,它们在局部问题上又包含着程度不同的合理的因素,是发展马克思主义美学和文艺学必须批判吸收的部分。既批判地继承传统,又批判地吸取西方美学和文艺学中的合理成就;既自觉地批判已往文学艺术实践中以“左”为特点的教条主义的理论和影响,又充分地肯定社会主义文学在其发展中的历史成就,而其目的,在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展和完善马克思主义的文艺学。
但与此同时,也存在着另外一种截然不同的态度。这就是:在“改革”“创新”的旗号下,以“总结历史经验”、批判“左”的教条主义为名,行否定马克思主义美学和文艺学之实,他们对于西方各种文艺流派的引进和介绍,目的也并不在于批判地吸收,而是企图以它们代替马克思主义。他们以西方某一或某些文艺流通派的理论为依据,甚至以自己的一知半解为依据,辗转附会,竞相发明,建构体系。尽管破绽百出,却相互标榜。以“我”划线,排斥异己。公开提出要搞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人“投降”,把马克思主义当作商周器皿一样,送进历史博物馆作为古董。而由于他们打着最为时髦的“创新”和反对教条主义的旗号,加上舆论的推波助澜,一时颇为迷惑了一部分年轻人,造成了不可低估的有害的影响,也引起了许多人正当的非议和不满。
对这类错误态度和思潮自然应该和必须批评。马克思主义从来就是在批判错误的思潮中发展起来的。但也必须看到:面对着新的历史现实,面对着种种对于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挑战,一切有出息的马克思主义者是不能依靠本本吃饭的。马克思主义美学和文艺学必须在文艺学的丰富的艺术实践中,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成为真正的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而又坚持改革、创新的模范,批判地继承、吸收文学艺术实践中人类至今所积累起来的一切有价值的成果,广采博纳,丰富自己,完善自己,使之更加科学,从而更有力地说服群众,更好地推动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的发展。新的、富有生命力的美学和文艺学,是应该建立的,但它只能是科学的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不断完善和发展,而不能是照搬西方的某一流派和方法,更不用说采取一知半解的态度和学风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