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6阅读
  • 0回复

生态工程采取新方略 绿色长城再度展新姿 三北防护林增强建设后劲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7-14
第2版(经济)
专栏:

  生态工程采取新方略 绿色长城再度展新姿
三北防护林增强建设后劲
本报讯 横贯我国西北、华北、东北的“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经过12年艰苦奋斗,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为增强建设后劲,目前工程建设已开始改变单一生态林业的模式,向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转化,通过实行“农林牧、土水林、乔灌草、带片网、多林种、多树种、林工商”七个结合,把整治国土、改善生态环境与保农促农、脱贫致富统一起来。
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1978年开始建设。总体规划的工程范围,包括三北地区的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551个县(旗),总面积达406.9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42.4%,计划到2025年完成建设,使三北地区的森林覆盖率由1977年的5.05%上升到14.95%,严重的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得到明显控制。这一生态工程被称为“世界生态工程之最”。
在过去的12年中,三北共完成人工造林1.37亿亩、封山(沙)育林3357万亩、飞播造林360万亩、零星植树30亿株。在三北万里风沙区和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地区,已有1.34亿亩草场和1.65亿亩农田得到林网保护。三北,初步形成了一条林灌草、片网带相结合的绿色万里长城。
当然,建设并非一帆风顺。1986年进入二期工程以来,三北防护林建设一度面临建设资金严重不足等困难。一些地方出现育苗造林滑坡,经营管理粗放,林木病虫害蔓延等现象。为了改变这一状况,确保防护林按期保质保量完成规划任务,今年以来,有关部门从五个方面采取措施,增加建设的后劲。
——改革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的经济结构,改变单一生态林业的模式,兼顾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达到防风沙、治水土和保农促农、脱贫致富的统一。
——落实完善林业政策,征收育林基金和林地资源占用费等,弥补林业投资的不足。
——依靠科学技术,提高防护林建设的质量和效益。逐步实现技术开发目标化、技术推广程序化、生产技术规范化。
——改进并加强资金管理。优化投资结构,确保85%以上的资金用于营林生产。
——大力开展林业多种经营,增强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内部的经济活力。因地制宜地发展以采伐业、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为主的林业多种经营,有计划地建立经济林、速生丰产用材林商品基地。  
  (朱竞若 贾节)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